议:“实在不放心,你平时就多骂骂他。”
\n
杜甫确实挺爱干这事的, 安史之乱后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写诗描述一下当地的惨况,可见他这人很擅长戳人痛处。只是他如果被朝廷收编了, 恐怕就不能这么自由地创作了。
\n
像苏轼当初在新法推行期间也爱干这事, 每到一地就写写新法落地过程产生的问题。新党恨他恨得牙痒,专门给他炮制了乌台诗案。
\n
可见在体制内写这种东西是有生命危险的。
\n
不过杜甫暂时应该没有这个烦恼,因为他目前是连通霍善这位“小神仙”的唯一枢纽,就算他写个千百首诗, 李隆基估计也不会处置他——杜甫说话再不中听, 还能比霍善当面说他们父子俩是安史之乱大功臣来得猛烈吗?
\n
又能骂他, 又能不被杀,听起来是不是很愉快!
\n
杜甫:?
\n
这建议莫名感觉……很是舒爽。
\n
他这次接受皇帝直聘, 当的依然是后来房琯举荐他当的左拾遗。官不大,属于谏官行列,有事没事在御前劝谏几句的那种。
\n
说起来这位举荐杜甫的房琯在安史之乱中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n
想要效仿前人来个出将入相,毅然请求让李亨放他带兵去收复两京。
\n
可惜他平时爱好文学,招揽的全是酷爱吟诗作对的文人墨客(比如杜甫),军事水平十分有限,作战经验基本为零,王师在他带领之下败得极其惨烈,眨眼间又霍霍掉几万兵马。
\n
只能说房琯本人敢上书请缨,李亨也真敢放他上阵,也不知该不该夸他们一句“胆子真大”。
\n
唯一可惜的是听他们瞎指挥上阵送命的那些将士。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