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以捞块钱为目的运营公司,自然是要高度重视生产,将生产能力作为自身基石来进行打造。
生产产品和稳定生产产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想要造出一个产品不难,但想要保持长期稳定的生产,难度极高。
这也是为什么,台积电、富士康这种代工为主的企业,能够有很高产业地位的原因。
内地有大量的劳动力,其实搞生产制造的不少,但能够真正在生产制造上,积累出竞争力的企业却不多,这也是内地很多产业大而不强的原因之一。
那些缺乏竞争力的制造企业,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脏活、累活,根本不愿意给出合理的激励,甚至经常变着方法的进行盘剥。
例如,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了内部的工作效率之后,许多工厂的老板,想着的不是奖励这种工作效率的提升,让生产人员分享效率提升的收益。
他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是,提高工作的基本考核基准,以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
更有甚者,对于很多至关重要的岗位,他们甚至极为轻视,尤其是那些平常不容易关注到的“螺丝钉”岗位。
这些螺丝钉岗位,表面上,从事的都是一些貌似简单的工作,每天只是一些基本工作的不断重复,好象没什么难的。
但一旦这些螺丝钉岗位出了问题,带来的损失就是非常巨大的。
说穿了,这种态度,就是为了压缩成本,尽量能够盘剥自己的员工。
员工该得到多少工资,很多人都会说是市场决定的。
甚至很多资本家在叫嚣,企业应该给员工按照市场上的价格来支付报酬,如果超过了这个水平,就是在恶意竞争。
然而,却很少有人会提到,这种市场价格,其实是边际价格,最多只能保障企业召到足够的劳动力,却不足以激励员工真正认真的工作。
而但凡员工的能力,超过了这个边际的水平,按照市场的原则,他就会跳槽,去找能给出更高薪水的职位。
又想少花成本,又想要好的员工认真工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好事?
如果真的去做一个统计,其实很容易就会发现,往往一个能够在行业内维持领先地位的公司,他们给出的薪水,也是肯定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
那些想要靠着最低工资水平,就把企业经营好的老板,纯粹是在想屁吃。
真以为员工是傻的?靠各种画大饼、PUA,甚至是苛刻的纪律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