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设计公司,其实已经是于那些半导体大厂很相似了。
英豪如果只是简单的拉起一个研发团队,开始搞EDA的研发,最终难免要走向,和这些半导体大厂一样的,失败结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上,EDA最终成为了寡头垄断的格局,而后世的EDA三巨头,Synopsys、ce和 Mentor,早期都是那种独立的创业公司。
三巨头中,Mentor成立的时间最早,成立于1981年,创始团队来自于灯塔俄勒冈州电子制造公司Tektronix。
同年,一位名叫Jim Solomon的IC设计师,离开灯塔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ductor)。
在硅谷风投和老东家国半以及其他三家业内IC公司的出资支持下,他成立了SDA(Sili Design Automation)。多年之后,SDA与ECAD公司合并,取名为ce。
至于Synopsys,是三家中成立最晚的,成立与1986年,但Synopsys的团队却是根基深厚。
创始人 Geus博士的导师,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SPICE模拟程序之父 Rohrer教授。
创始团队来自通用电气GE的微电子中心,融资来自于通用电气和哈里斯半导体公司。
这三家EDA巨头,成长起来的过程,各有故事,这里不去多费笔墨,但三甲巨头的成功道路,却有一个共同的方式,就是不断的收购兼并,技术整合。
事实上,EDA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并购史,仅仅由三巨头发起的并购就达到惊人的200次,其中Synopsys兼并收购次数最多,高达80次;ce和Mentor(后来被西门子收购,成为Siemens EDA)分别为62次和66次。
想一想,一家公司,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进行了这么多次并购,它还是原本的那家公司吗?
从很大意义上,这后世三家EDA巨头,其实早就不是当初的那几家创业公司了,而只是延用了名字的新聚合体。
EDA产业的巨头,并不是靠公司经营发展起来的,而是EDA行业的诸多力量,最终汇集而成的。
兼并整合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此频繁的不断兼并整合,就足够特殊了。这个特性,与大部分的其他产业,是完全不同的。
EDA之所以是这样一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