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发展路径,背后其实是EDA相关技术的演变过程。
早期的EDA并不是一个系统级的产品,而是一个个分散的提升工程师工作效率的工具。
这种工具,IC设计公司需要、IC代工厂需要、那些半导体大厂也需要。
但不同的需求方,其实关注的点是不同的,因此早期的EDA工具之间,竞争并不算激烈,而是各有自己的擅长之处,分散的在市场上并立存在。
但从需求方来说,太多的EDA厂商,提供分散的技术服务,会造成极大的问题,尤其是各个EDA厂商之间的系统不兼容,造成的麻烦就更大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展比较强势的厂商,自然就开始吸收兼并那些互补性的小厂商,即可以扩充自己的技术服务内容,也可以把这些互补的技术服务,整合到一个系统之内,方便客户使用。
这种技术互补性的兼并融合,进展到一定的程度,那些分散的各种小工具,就逐渐汇聚成了一种系统级的产品。
而这种系统级的产品一旦出现,系统级厂商,就会挤压其余的小工具厂商的生存空间,要么被我吸收兼并,融入系统,要么我在系统里增加自己的技术模块,把你的业务都抢过来。
工具级的小厂商,是没有能力对抗系统级厂商的,最终就形成了不断兼并,直至寡头垄断的格局。
企业之间进行并购,不管搞出多少的花样,其实本质上,只有两种模式,现金并购和股权并购。
现金并购就是我拿钱去买你的股份。
股权并购就是我不出钱给你,用我自己的股份来换,并购完成后,你成为我新公司的股东。
对于EDA这种需要频繁进行并购的行业来说,一直使用现金并购肯定是不现实的,哪里有那么多现金用来进行并购?
因此,股权并购,必然就成为了EDA产业内并购的主要模式。
但这种股权并购,也有一个弊端,就是股权被不断的分散出去,并购的越多,股权越分散。
这对于那些半导体大厂,是难以接受的扩张模式。
在大厂的内部,EDA只是诸多部门中的一个,你很难想象一个部门的股权被不断稀释分散。
至于用大厂总公司的股份进行支付同样不现实,用总公司的股权不断稀释为代价,只是扩充下属的一个特殊部门,绝对会造成公司的管理失衡。
因此那些大厂的EDA研发部门,自然就在与专业的EDA厂商的竞争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