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软件。
但如何布局EDA领域,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真正的产业布局,并不是象写爽文一样,知道一个领域有价值,有赚钱希望,砸钱进去,就能够很快实现对这个产业掌控的。
产业布局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个产业的特性,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否则只是砸钱,是根本砸不出来的。
就象内地历史上,在不少产业上砸了大笔的钱,但效果却并不好,就是因为没有抓住产业的特性,例如燃油车、半导体等领域。
过去,陈兵投入的几个产业,基本都是走的那种类似爽文的路子,在游戏、PC、通讯等领域,提前砸钱推出领先技术,然后就获得了暴利回报,成为了行业的头部厂商。
但在EDA上,这种模式,是走不通的,因为EDA产业的发展,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和轨迹。
从80年开始,随着前文那篇划时代论文的公布,EDA产业就开始从CAD产业中分化了出来,不少专业的EDA创业厂商开始纷纷成立。
但其实,这个时候,发展EDA的力量,并不仅仅是这些创业公司,还有那些半导体大厂。
半导体大厂一直走的是IDM模式,IC设计是他们重要的业务基础,他们对EDA的需求,自然与那些创业型的IC设计公司同样强劲。
创业型的IC设计公司,资本不足,不仅在生产上,需要依赖半导体大厂。
在IC设计的工具上,也没有太多的自主研发能力,只能对外购买各种EDA工具,这是那些EDA创业厂商产生的市场基础。
但半导体大厂不同,半导体大厂资金雄厚,在做IC设计的时候,也会成立专门的部门和团队,自己开发需要的EDA工具。
这些大厂的EDA研发团队,与那些创业型的EDA公司之间,其实是有一定竞争关系的。
不过历史上,最终的竞争结果,是那些大厂的EDA部门全部败给了专业的EDA公司,最终不得不成为了这些EDA公司的客户。
这些大厂在EDA产品上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对EDA不重视,而是因为,大厂自我研发的模式,天然就不适合于EDA产业。
陈兵是重生者,可以从结果去找原因,他深刻明白,EDA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砸钱就能研发出来的,而是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容纳吸收市场上的新技术,最后整合出来的。
英豪有自己的半导体工厂,现在开始布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