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国产化的技术准备。
真当那台MATE 60能够实现全国产化,只是三年能够完成的吗?
在这个备胎计划被迫启动之前,华为已经默默准备了15年。
这一世,陈兵自己重生了,有时候经常想起前世华为做的布局。他甚至有一种错觉,华为的任老板,莫非也是重生人士?
这种默默经营15年,坚持不断大手笔投资,为潜在风险做准备,真不是正常的逻辑下,能够做出来的。
相比于任老板,在2004年才有了足够的资本,开始启动备胎计划。
陈兵重生之后,几年之间,就已经积累起了足够的资本,在天时之上,陈兵甚至比任老板的机会更好。
80年代,正是刚刚开始群雄并起的时代,也是陈兵布局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最佳时间点。
陈兵从1980年开始创业,利用游戏产业的暴利机会,迅速积累起了创业的资本,在1982年,就将触角深入到了半导体领域。
不过,前两年,英豪的资本还有所不足,在技术、人才等方面,都还是准备期,因此陈兵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其实一直是在半导体制造产业链上延伸。
一般普遍的认知之中,半导体制造,是比半导体设计。需要资本更加雄厚的重资产运作。
但陈兵却在资本还没有那么充足的情况下,优先的进入了半导体制造,其实就是因为,这个时期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和后世产业成熟时,是完全不同的。
后世说起半导体的经营模式,普遍会分为三种:
专注于IC设计的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模式;
专注于IC制造的Foundry(代工厂)模式;
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身的IDM(I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
但在80年代初期,其实半导体产业的主流经营模式,还只有一种,就是综合的IDM模式。大型的半导体公司,都是采用这种模式在运作。
大公司有足够的资本,能够支持生产线的投资。那些创新型的小公司,没有那么多资本,该怎么办哪?
他们自然是走上了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模式的道路。
在80年年代初,Fabless模式,早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很多小的半导体设计公司,都是把生产,委托给那些大厂帮忙生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