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就逐步被整合进入到了EDA工具之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种整合一旦完成,EDA在IC产业中的地位,就再次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本质上的改变。
此时的EDA已经不是简单的设计工具了,而是一系列技术、标准、规范的集合体。
而IC设计工程师,也已经不再是用EDA作为工具,去设计IC产品了。而是需要按照EDA的规范,去设计他们的产品。
此时的EDA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具体化,而EDA的垄断厂商,其实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实际制订者,其对技术的天然垄断性,就开始明显的显化。
内地的集成电路产业是在新世纪之后才开始起步的,此时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格局,已经演化完成了。
从EDA到IC设计,从半导体设备厂商,到晶圆代工,其实都已经分化出了头部的技术垄断者。
80年代,是集成电路产业格局刚刚开始演化的时代,类似于历史上那些战乱时代刚刚开始,群雄并起,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拥有大量的崛起机会。
而到了90年代,其实已经进入了那种群雄相互兼并,巨头逐渐成型的阶段了。
到了新世纪之后,其实群雄逐鹿的阶段,就已经基本结束了,变成了少数的寡头,开始瓜分市场利益。
这种情况下,内地的集成电路企业想要崛起,想要实现赶超,就是在对这种已经形成的垄断利益格局,发起冲击。
这个过程肯定要造成,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全面重塑,其中的难度之高,想想就能让人头皮发麻。
历史上,内地半导体产业,在80、90年代根本没有真正成型,也就错失了这种混乱阶段积累实力的机会,只能在寡头时代,去一步步重新挑战那些实力雄厚的寡头。
华为为何能够在灯塔的打压下,抗住巨大的压力?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华为对这种挑战的难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一直在默默的做着准备。
2019年,华为的备胎计划才开始曝光出来,但其实早在2004年左右,华为就已经开始了对备胎计划的持续大规模投入。
在2019年之前,海思等华为下属的子公司,虽然也有所曝光,但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理解,华为在下一盘大棋。
海思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在海面之下,华为从操作系统到各种器件部件,都在做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