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于是,雅典城成为了东罗马帝国最大的古文物交易市场,几条古玩街十分兴盛,君士坦丁堡的富商贵族们来到雅典游玩,少说也得买几枚最廉价的猫头鹰银币带回去炫耀。
\n
后来,科斯塔斯也发现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较浅的古迹陆续发掘完毕,开采出来的文物越来越少,造假现象逐渐突出……
\n
归根结底,靠倒卖文物挣钱只能图一时之利,根本无法长久。
\n
于是,科斯塔斯开始转变思路,发挥雅典城的第二个优势,新。
\n
所谓“新”,指的是雅典城是从一片废墟上重建而来的,本土势力薄弱,市民阶级势力弱小,没有北方大城市那么浓重的民族情绪和排外传统,可以以此吸引大量外来移民。
\n
由于东罗马帝国主体民族太过稀少,对移民的需求量是十分庞大的,只要一个人信仰东正教或其他可接纳基督教派,会说希腊语,拉丁语或拥有学习这两门语言的意向,他就可以直接获得东罗马帝国公民权,享受与希腊裔正教徒的平等待遇。
\n
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在色雷斯大区这种资本经济发达,民族思想浓厚的地区,哪怕是斯拉夫正教徒都会偶尔遭到希腊裔的歧视,何况是皈依突厥人,这些理论上的公民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得到公民的待遇,不少老君士坦丁堡人还会禁止皈依突厥人进入他们的商店或酒馆。
\n
由于大家都是地中海白人,外貌差距并不大,判断身份主要还是看衣着与语言,如果一个纯正突厥人像希腊裔一样穿着,像希腊裔一样说话,他当然也会得到完全的接纳。
\n
发达的经济,富裕的生活,繁荣的文化,强大的民族情感和宗教情绪,充沛的教育资源……这些因素使君士坦丁堡成为一个民族同化的机器。
\n
但是,君士坦丁堡实在算不上一座多元城市,这里只容得下希腊语和东正教,罗斯,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突厥……这些文化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