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和铺面;清朝着名诗人董芸曾经在芙蓉泉附近寓居……现在与芙蓉街一墙之隔的张家大院的张姓人家据说就是明德王侍卫之后,据院子里最年长的张汝昌老人回忆,张家大院早在明朝初年就在此落户了。
据家住芙蓉街的许多老人回忆,当年的芙蓉街是很美的。当年芙蓉街不足一华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铺砌,大小字号、作坊分列道路两旁。清晨,石板路上会飘着薄薄地一层雾气,远远望去往来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过石板的缝隙就会看见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泉水,那石板路上的雾气便是温暖的地面空气遇到清冷的泉水凝结而成的;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街上便会听到石板路下面淙淙的泉声。
旺水期的时候,石板下面的泉水会涌出路面,据老人们回忆,倘若穿着布鞋,不一会儿鞋底就会被浸透,活脱脱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到了中午,路边的买卖字号纷纷张起白布搭成的凉棚,芙蓉街上店铺密集凉棚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白色"凉棚阵",阳光只能从凉棚的缝中偷偷地钻进少许。
试想:在酷热炎夏,穿行于上有凉棚遮阳、下有清凉泉水的芙蓉街中,这时在路边的小店里来上一碗冰镇酸梅汤那清凉的感觉真是难于言表。
芙蓉泉,它,还在吗?这是每一个想去芙蓉街游玩的人,都关心的问题。
蔡大爷,在芙蓉街已经住了五十多年了。他说从他开始来的时候,这芙蓉街的格局就是这样,不过脚下的水泥路是十多年前铺成的,过去的芙蓉街是由大青石板铺砌。
芙蓉泉,就隐身在一个小院内的墙根儿里。现在大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对于居民,芙蓉泉已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芙蓉泉周围的逼仄和局促的环境,也不再能给人以“一池新绿芙蓉水”的诗情。然而,寂寞的芙蓉泉,名声在外。
芙蓉街的各色小吃店,大都集中在街的南部,越往北走,越显出颓坏的民居。
经常有老人在街边闲坐,伴着笼中鸟,和卧在脚边的猫的,是午后的悠闲悠闲悠闲的暮年时光。
虽是午后,但依然有小吃店的伙计在当街忙碌,日复一日的忙碌,感觉就是过不完的日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街,有颓坏的民居,正声色不动地沧桑着。有推倒的旧屋,裸露着屋梁,正有泥瓦匠在那儿调水和泥,要建一座新的出来。
芙蓉街有粉刷一新的招牌,在古旧的屋子上亮白耀眼。还有百年老字号玉谦旗袍店,似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