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证着芙蓉街的悠久历史。
老街,有居民,有过客,有南腔北调南来北往的人,哪怕只是为了中午的一碗面条,在此短暂停留。
这条街上的一家胶东风味饭馆的手擀面很吸引人,许多人在中午来吃一碗。两元一小碗,三元一大碗。吃着它,不仅会让人想起老妈在老家做的手擀面条,一根丝瓜加两个鸡蛋打卤,却总是让人吃出海鲜味儿。
芙蓉街,热闹的正在热闹,颓坏的兀自颓坏着,推倒的正在重来。更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是芙蓉街的民俗、商业风貌。
据老人讲,清同治年间,这里就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着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芙蓉是荷花的别称,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
芙蓉街正位于泉城济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围地区的真实描述。
芙蓉泉在济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是名泉中极具特色的一眼:她既没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没有珍珠泉的婉约,她身藏于民宅之中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但是这一切都逃不出诗人的慧眼,清代着名诗人董芸在其成名之作《广齐音》的压卷篇《芙蓉泉寓居》中这样写到:“老屋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着书”。
现实中芙蓉街,就好像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博物馆,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陈迹渐少,从沿街二层小楼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当年老街的繁荣。虽然她与仅一街之隔高楼通衢、车水马龙的泉城路相比显得黯然失色,但芙蓉街却因此成了表现老济南最好的外景地。
在《大浪淘沙》、《前哨》、《刀光虎影》及《解放济南》等影片中不难发现芙蓉街的身影。
芙蓉街,为了方便车辆的通行,压实的柏油路取代了年迈的石板路,老街外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几乎呈爆炸增长的人口扼杀了老街的泉脉,现在只能从发黄的照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