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顾客盈门,加之街上的住户大多祖籍章丘一带,有做生意的传统,芙蓉街也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商业的繁荣也把芙蓉街推向了一个异常兴盛的阶段。
芙蓉街过去有四座庙,从南向北依次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其中以文庙和关帝庙最为着名。
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为此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修建坊额题有“腾蛟起凤”的牌坊。
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庙、府学、秀才们而命名的,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久而久之考生秀才们拴马匹的地方便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虽然现在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遗迹全无,文庙也只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但是凭这些遗迹足以想象当年祭拜孔子时鼓乐喧天万人景仰的盛况和芙蓉街的繁荣。
除文庙外,龙神庙等其他三座庙宇已经殒没,但芙蓉街上还流传着一个有关龙神庙的真实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解放后,政府要求龙神庙的尼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让每天化缘念经的尼姑们一筹莫展。突然一位尼姑提议:“姐妹们不是都会绣花吗,咱们成立一个刺绣组吧!”她的提议马上得到大家的赞同。她们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亲手为敬爱的周总理绣一件睡衣。几天之后,睡衣寄了出去,她们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一个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能看得上这么小小的一件睡衣吗?她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周总理办公室的同志们给她们回了信,信中表示锦衣收到了,总理对她们成立刺绣小组的事情十分支持。她们捧着来信哭成了一团,于是一个五人刺绣小组连夜成立了。在新社会尼姑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谁能想到这个刺绣小组竟逐步壮大,直至发展成为今天的鲁绣集团。
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根据史书记载金、元时芙蓉泉旁边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御史、诗人许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楼”;清朝康熙年间,德王府故址建山东巡抚衙门,将德王府的西苑废为民宅,芙蓉街的路东也建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