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压力……不但没有分流压力,钻探公司甚至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出现了人手不足的情况,甚至需要不断与夏留通销社等单位合作,这才能保证一众下辖项目有充足的人手运转。
也就是说,钻探公司每一万人分到的那1500~2000个用工指标,完全是空闲指标。
这还没算投资方授权给庆夏劳务派遣公司,掌握在杨默个人手里的23%~25%的用工指标。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已经正式签约的一百多个项目里,平均每个项目有超过40%的用工指标全部掌握在杨默的手里。
所以,他如何去分配这40%的用工指标,完全看他的心情。
这种事你找钻探公司也没用,钻探公司最多可以把大华公司那一块的用工指标转给东营,但庆丰食品等挂靠/合作企业是拥有独立运营权的,而且人家也拿出了真金白银入股,钻探公司没道理逼着人家免费转让用工指标。
也就是说,杨默个人手里,最起码保有这些项目35%以上的用工指标支配权。
因此,穆思远问的“用工指标”,很显然不是指东营那边本应从大华公司分到的用工指标,而是杨默从他手里分润出来的名额。
宋文轩闻言,沉吟了一下,却是苦笑了起来:“这事吧……有些一言难尽。”
“一言难尽?”穆思远有些诧异地皱了皱眉。
宋文轩叹了口气,语气有些莫名:“你要说杨默没给东营那边分配用工指标吧,那也不对。”
“从二月份起,东营那边停岗职工的分流问题基本上都是杨默给解决的;哪怕他已经不是大华公司的副总兼业务审核部部长了,但本月在协调用工指标的时候,依然主动补了807个岗位过来,加上大华公司本身分到的用工指标,刚好可以解决东营那边第六批和第七批,共计3400名停岗职工的分流问题。”
“但你要说他真的顾全大局吧,却也不像。”
“早在十天前,公司召开的中高层会议上,丁翔以及几位副总就开门见山地跟他说,眼下东营那边的减员增效已经正式进入了关键期,大华公司这边的弹药充裕与否,直接关系到东营那边的底气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所以希望他能再分润两万个用工指标过来;”
“然而他却以商业示范区签约项目的前期筹建工作尚未协调完毕,无法确定具体用工人数拒绝掉了,说是等到东营那边5月份的职工分流总人数下来了,他再试试看能不能紧急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