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排水量预估两千五百吨,成为东亚海上霸主。
\n
另有“飞霆级”高速巡洋舰,该船型修长,全帆装(硬帆与西洋软帆结合),装备“迅雷铳”燧发枪步兵两百人及“百虎齐奔”火箭发射架,专司护航、侦察、破交。
\n
两大船厂年均可下水千料以上战舰二十艘,大型商船五十艘。帝国水师规模冠绝全球,海上丝绸之路运力激增三倍。
\n
佐渡金山、石见银山产量稳定在年白银三百万两以上!别子铜山(四国)、足尾铜山(关东)的优质铜矿,支撑起帝国铸币(“昭武通宝”铜钱)及火器制造。东瀛各地硫磺矿保障了火药供应。
\n
改进燧发机括可靠性,增加简易标尺,提升中远距离精度。工部于天津、广州、东瀛府(江户)设三大军器局,年产能力达十万支!
\n
借鉴红夷炮与佛郎机优点,铸钢(灌钢法改良)炮管,子母铳结构,射速更快,重量减轻。成为陆军攻城拔寨主力。
\n
工部成立“格物火药局”,由道士、炼丹师、匠人组成,在易华伟“验之以实”的旨意下,不断试验硝石提纯、硫磺精炼、木炭配比。颗粒化黑火药成为制式装备,爆速与威力提升五成!更隐秘的“雷汞击发药”研究已获突破性进展。
\n
易华伟钦命设立于苏州的皇家研究机构,汇聚天下巧匠。于昭武七年,在巨额资金投入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驱动下,第一台水力驱动、拥有三十二锭的“龙女”纺纱机研制成功!效率是传统纺车的三十倍!虽未大规模推广,但曙光已现。
\n
在北方(河北、山东)、湖广、东瀛(关东平原)大力推广种植。松江(上海)、苏州的布工坊规模空前,采用分工协作(纺、织、染、踹分离),年产出以百万匹计。“松江布”行销南洋、印度、甚至通过葡商远销欧洲。
\n
官窑民窑齐放,青、五彩、斗彩瓷器在“昭武”审美(融合宫廷华丽与东瀛侘寂元素)下推陈出新。东瀛有田烧的技师被引入交流。瓷器与丝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