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构成帝国出口三大支柱,白银滚滚流入。
\n
帝国这一亿八千万人口中,近半是十五岁以下的少年!易华伟深知,他们的头脑,是帝国未来最大的富矿。
\n
在文化部强力推行下,“大明社学”已覆盖全国县乡及东瀛各府县。七岁以上孩童入学率超五成(城镇更高),《训蒙集》、《圣谕广训》的诵读声成为时代背景音。
\n
除传统儒学书院,朝廷资助、地方贤达创办的“格致书院”、“算学堂”、“舆地(地理)馆”在南北大城涌现。课程涵盖基础算学、简易几何、本国及外域地理、农工基础、甚至基础物理(力学、光学)。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核心理念,强调学以致用。
\n
东瀛省的科举体系运行三年,已产生数百名秀才、数十名举人。他们被充实到基层吏员、税官、社学教习岗位,成为帝国统治在地方的延伸触角。其策论中关于“矿山管理”、“推广新粮”、“安抚归化民”的务实建议,常被朝廷采纳。
\n
宣化部“外任五年”成为士林晋升的黄金通道。一批在东瀛、安南、云贵等“新土”、“边地”历练归来的官员,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开阔视野回到中枢或担任地方大员。他们务实、敢为的作风,冲击着旧有的官僚习气。
\n
朝廷组织“博闻郎”制度:选拔年轻翰林及书院优秀学子,由鸿胪寺、市舶司官员带领,远赴琉球、南洋(吕宋、暹罗)、印度果阿(葡占)甚至随船队远行,记录风土人情、物产商贸、海道夷情。归国后,其见闻录成为朝廷制定外交、贸易政策的重要参考。
\n
北洋水师提督府在天津卫挂牌,郑芝龙长子郑森(郑成功)以弱冠之年,统领新锐“镇海级”战舰十艘,巡弋渤海、黄海,震慑朝鲜、女真,护卫京畿海上门户。
\n
南洋都护府(暂驻吕宋马尼拉)设立。以强大的水师为后盾,迫使苏禄、渤泥、马六甲诸国重新确认朝贡关系,保障香料、锡矿、稻米航路畅通。葡萄牙人退守澳门、果阿,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触角被严格限制。
\n&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