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烈抨击征倭之役的科道言官、理学清流们,此刻如同被扼住了喉咙。
\n
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这仅仅是首季的矿税!几乎相当于大明正常年份岁入的三分之一!更别提后续源源不断的田赋商税和战略物资。
\n
曾以死相谏反对征倭的老御史,此刻看着户部尚书手中那沉甸甸的清单,张了张嘴,最终化作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颓然退回班列。现实利益的巨大砝码,彻底压倒了道德文章的空泛指责。反对的声音,在真金白银的光芒下,显得苍白无力,迅速消散。
\n
龙椅之上,易华伟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环视噤若寒蝉的群臣,声音沉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n
“靖海侯郑芝龙,不负朕望,犁庭扫穴,建不世之功!东瀛新附,百废待兴,然其地富金银铜铁,其民渐沐王化,实为社稷之福,非祸也!着内阁、户部,议定郑卿及东瀛诸将士、官吏封赏,务必优渥,以彰其功!东瀛解赋,优先拨付北疆军镇、黄河河工、太仓储粮,以固国本!”
\n
“陛下圣明!”
\n
这一次,满殿的附和之声整齐划一,再无杂音。金银的光芒,照亮了通往“圣明”的道路。
\n
朝议封赏、处置钱粮之后,易华伟并未退朝。他抛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旨意:
\n
“东瀛之役,非止开疆拓土,更关乎我大明文脉之远播,华夷秩序之重塑!为彻底化育新土,导引人心,使王道教化如日月普照,泽被东瀛,朕决意:于六部之外,新设‘宣化部’!专司新附疆土之文教宣化、移风易俗!”
\n
此言一出,刚被金银安抚下去的朝堂再次泛起波澜。增设一部,非同小可!然而,皇帝接下来的话,堵住了所有可能的质疑,更将新部的使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n
“宣化部首任尚书、侍郎、主事等官,着由翰林院、国子监及天下知名书院中,遴选精通儒学、德行醇厚、尤善教化之大儒名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