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任!然——”
\n
易华伟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如刀:“凡入文化部任职者,首任必赴外藩新土(东瀛、安南、未来之新省)至少五年!不历风土,不知民情,何以化育?不践实地,不行大道,何以为师?”
\n
“朕常思阳明先生‘知行合一’之至理!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士子困守书斋,空谈性理,于国何益?于民何用?今设宣化部,便是要天下读书人,将圣贤书中的道理,行到那新附的土地上去!行到那亟待教化的百姓中去!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心性,在移风易俗中践行大道!此乃真学问,此乃真功业!”
\n
顿了顿,易华伟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n
“凡在宣化部外任五年,考绩卓异者,方有资格调回本土,入翰林、任京官、主学政!此为新规,永为定制!朕要让我大明的文脉,真正流淌在每一寸新归的王土之上!诸卿,可明白朕意?”
\n
殿中一片死寂,旋即爆发出复杂的情绪。翰林清贵们脸色微变,外放五年,还是去那蛮荒初辟、语言不通的东瀛?
\n
这无异于一场苦役!
\n
然而,“知行合一”是皇帝亲口定下的圣训,占据着道德与理论的绝对高地。且皇帝明确点出,这是未来晋升的“正途”和“捷径”!一些目光深远、胸怀壮志的年轻官员,眼中已燃起火焰。这不再是贬谪,而是开疆拓土、实践圣学的千载良机!
\n
“陛下圣虑深远,臣等谨遵圣谕!”
\n
内阁首辅率先领旨,定下了基调。文化部的设立,伴随着“外任五年”的硬性要求和“知行合一”的崇高旗帜,在复杂的朝堂氛围中,被强行推动。
\n
一场影响深远的士林风气与官僚选拔制度的变革,由此发端。
\n
(本章完)\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