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侬知是谁” 的诗句,表面是对落花的怜惜,实则是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当她误会宝玉时,会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垂泪,反省自己的多疑与敏感;当她看到宝钗的宽容大度时,会真诚地向宝钗道歉:“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这种敢于正视自己过错的勇气,让这个角色焕发出永恒的魅力。
黛玉的 “内自讼” 往往与她的才情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在《秋窗风雨夕》中,她写道:“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这首诗既是对秋夜凄凉景象的描绘,也是对自己内心孤寂、敏感的反思。她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弱点,却又难以摆脱,这种矛盾心理通过诗句流露出来,更显真实动人。
在 “凹晶馆联诗” 一回中,黛玉与湘云联诗,当湘云说出 “寒塘渡鹤影” 的佳句时,黛玉赞叹不已,同时也反思自己 “近日思路不继,恐是心不静之故”。这种在艺术创作中不忘自省的态度,体现了她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严格要求。
清代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名言,他的一生都在践行 “内自讼” 的精神。在《日知录》中,他写道:“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他强调 “行己有耻”,就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反思,有羞耻之心。
顾炎武在游历北方期间,每到一处,都要考察当地的地理、风俗、历史,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问。他在《与友人论学书》中说:“吾学虽有所承,然亦多有谬误,每读一书,必有所悟,亦必有所悔。” 他在晚年仍坚持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并不断修正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是 “内自讼” 的体现。
近代学者梁漱溟在《朝话》中记录了自己的自省经历:“我从前常说,我一生受两大影响:一是印度哲人,一是中国古人。印度哲人叫我知道人的渺小,中国古人叫我知道人的尊严。” 他在 “文革” 期间遭受迫害,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梁漱溟在 “文革” 期间,不仅坚持着述,还写下了大量的 “省察日记”。在 1976 年的一篇日记中,他反思自己的学术研究:“吾治中国文化要义,多从宏观着眼,然于微观考据尚有欠缺。他日若得机缘,当补此短。” 这种在特殊年代仍能客观评价自己学术得失的态度,体现了真正的学者精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