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精彩!
范仲淹在推行 “庆历新政” 失败后,被贬邓州。在邓州期间,他并未消沉,而是深刻反思新政失败的原因:“吾推行新政,操之过急,未虑及各方利益,致阻力重重。” 他在《邓州谢上表》中写道:“臣过则归己,功则归人,此臣之素志也。” 在邓州,他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将反思转化为具体的惠民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的 “内自讼” 并非停留在自责,而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北宋的苏轼,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与他善于自我反思密不可分。在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他在《答李端叔书》中反思自己:“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他认识到自己因言获罪的原因,“皆缘吾侪好议世事,臧否人物,以速祸也”。在黄州,他躬耕东坡,写下《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在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中达到了精神的升华。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 “致良知” 学说,将 “内自讼” 提升到了哲学高度。他在《传习录》中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这种 “省察克治” 的功夫,正是 “内自讼” 的系统实践方法。
王阳明在龙场驿的寒夜中,通过深刻的自我反思领悟 “心即理” 的道理,这个 “龙场悟道” 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极致的 “内自讼”。他在龙场期间,“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反思自己过去 “以经术求圣人” 的错误,认识到 “心外无物”,圣人之道就在自己心中。这种反思不仅改变了他的学术思想,也重塑了他的人生态度。
他后来平定宁王之乱,立下盖世奇功,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认知,在《寄希渊》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名言,道尽了 “内自讼” 的艰难与重要。王阳明在晚年的《大学问》中,进一步阐述了 “致良知” 与 “内自讼” 的关系:“良知者,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之心也。” 他认为,“内自讼” 就是要去除私欲,恢复良知的本然状态。
四、书页间的灵魂叩问
清代的《红楼梦》里,曹雪芹为我们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林黛玉的 “内自讼” 尤为动人。第二十七回中,黛玉葬花时吟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