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上的悔过印记
唐代的长安城,朱雀大街旁的国子监里,每天都有学子们诵读儒家经典的声音。贞观年间,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其中写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段充满痛惜的文字,不仅是对魏征的悼念,更是唐太宗的自我警醒。
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记录了许多自我反思的言论。比如在贞观六年,他对侍臣说:“朕近读《汉书》,见孝武穷兵黩武,百姓凋敝,虽有武功,不足为法。朕当以此为戒,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他还曾因错杀大臣张蕴古而深刻反思,下令 “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完善了死刑复核制度。这种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完善制度的做法,是 “内自讼” 在治国层面的体现。
他在《帝范》中告诫太子:“夫圣哲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 这种身居高位而不忘自省的精神,正是对孔子 “内自讼” 思想的践行。唐太宗晚年,曾在《悔过诏》中承认自己 “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并要求太子引以为戒。这种在晚年仍能正视自己过错的勇气,实属难得。
唐代的高僧玄奘,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他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曾因向导迷路而陷入绝境,“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在绝境中,他反思自己:“吾西行求法,虽志坚心诚,然未虑及路途艰险,致有此困,是吾之过也。” 但他并未放弃,而是 “一心念佛,誓不后退”,最终走出了绝境。这种在困境中的自我反思与坚持,体现了 “内自讼” 与坚定信念的结合。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句,而他的人生实践更是 “内自讼” 的典范。《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他年轻时在应天书院读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后来身居相位,仍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他在《与中舍书》中告诫家人:“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这种在顺境中不忘警醒、在逆境中坚守操守的品格,源于他对自己言行的严格省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