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曹书》中写道:“性之所恶,义不敢舍;身之所短,仁不能矜。” 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正是 “内自讼” 的最高境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推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王密深夜送金感谢,才有了 “四知” 的对话。杨震事后反思:“吾荐王密,观其才,未察其德。今其行贿,吾亦有过,荐人不当,责在自身。” 于是他亲自向朝廷上书,请求处分,并完善了荐举制度,要求举荐者对被举荐人的品行负责。这种 “闻过则改” 的态度,让 “内自讼” 不仅仅停留在内心层面,更转化为实际行动。
东汉末年的许劭,以善于品评人物着称,他每月都要对当时的人物进行一次品评,称为 “月旦评”。他在品评他人的同时,也注重自我反思。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曾说:“吾每月品评他人,未尝不先自讼。若吾身不正,何以正人?” 他在评论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后,反思自己:“吾言虽直,然过于刻薄,非君子之道。” 这种在品评他人时不忘自省的态度,体现了 “内自讼” 的精神。
魏晋南北朝是个动荡的时代,却也是精神自由的时代。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几句诗堪称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自讼宣言。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种对自我的坦诚剖析,没有丝毫掩饰与粉饰,正是 “能见其过” 的生动写照。
陶渊明曾在彭泽县令任上仅八十余日便辞官归隐,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刻省察。他在《与子俨等疏》中写道:“吾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他反思自己为了生计而屈身官场,违背了 “质性自然” 的本性,这种反思促使他做出了回归田园的抉择。在归隐后的《形影神》诗中,他进一步反思了生命的意义,摆脱了对名利的执着,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
当我们在《饮酒》诗中读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不应忘记,这份悠然自得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刻省察。他在《杂诗》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正是 “内自讼” 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 —— 不仅反思具体的言行,更反思存在的意义。
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