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肯定会抢走我很多权力,他还嫩,这么大的权力交给他,他把握不住。
\n
卢奂听到这里,已经咬牙切齿了,今天在座的都是顶级大佬,没必要装的云淡风轻,这是吏部尚书,你怎么可能云淡风轻呢?
\n
你自己不去争取?指望别人强加于你吗?
\n
他跟李林甫在用人方面,本来就冲突非常大,其实准确来说,真正与他冲突的是李隆基,因为李林甫是遵照李隆基的用人原则。
\n
什么原则呢?还特么是关中本位,准确点叫做两京走廊集团,而且这种趋势,在武则天时期起来的那帮人才逐渐落幕之后,更加的愈演愈烈了。
\n
卢奂毫不客气道:
\n
“按我大唐制,五品以上官由圣人直接任命,五品以下除去员外郎、御史、供奉官之外,文官由吏部铨选,武官由兵部铨选,但是自有政事堂(中书门下)之后,便全乱套了,三省六部变得有名无实,一应官员铨选,全都出自政事堂,此乃张说之罪,我以为,是该革除积弊了,首当其冲,就是取缔中书门下。”
\n
他这句话,无疑是穿云裂石,将在座的不少人都给震住了。
\n
都知道卢奂这个人说话很刚,但也没想到刚到这个份上,他这个建议,等于是削弱了很多人的权力,首当其冲就是右相和左相,而相反,因此受益的人,数量更为庞大。
\n
“你疯了!”李林甫沉声道:
\n
“燕公(张说)之得失,岂容你在这里大放厥词?”
\n
政事堂,最早源自于唐太宗时期,当时设立政事堂,是因为中书省和门下省斗的太狠,所以李世民将尚书省拉了进来,组成了一个由大佬参议的枢纽部门,这一时期还叫三省参议,平起平坐。
\n
后来,因为李治时期使职官员的增加,而很多使职是直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