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3 战前的平静与暗流:南宋的麻痹与元朝的准备
面对元军的步步紧逼,南宋朝廷却沉醉于“鄂州大捷”(1259年蒙哥汗战死钓鱼城)的侥幸。宋理宗宠信贾似道,任命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揽朝政。贾似道为巩固权位,一方面“粉饰太平”,在临安“半闲堂”与姬妾斗蟋蟀;另一方面挪用荆襄军费修建私宅,“襄樊之饷,尽入私囊”(《宋史·贾似道传》)。
前线将领的奏报被贾似道“匿不以闻”(《宋史·贾似道传》)。咸淳五年(1269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派使者向朝廷求援,称“围城日久,粮尽援绝”,贾似道却将奏疏“寝而不报”。直至咸淳六年(1270年),襄阳守军“人相食,米斗五千钱”(《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三),吕文焕“日泣,目尽肿”(《宋史·吕文焕传》),宋廷仍未派一兵一卒。
元军则利用这段时间完成战略部署。1267年秋,阿术率军渡汉水,攻占白河口、鹿门山,切断了襄阳与陆路的联系;1268年冬,刘整率“汉军”在汉水北岸修筑“一字城”,将襄阳与樊城分割包围;1269年春,元军又在汉水中流“筑实心台”,架设回回炮,“可直击襄阳城楼”(《元史·阿术传》)。至此,襄樊陷入“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境。
第二章 围城危局:襄樊之战的全程博弈
2.1 第一阶段(1267-1269):元军合围,襄樊孤立
咸淳三年(1267年)九月,阿术率元军主力抵达襄阳城下。他并未急于攻城,而是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派骑兵“日巡于外,夜宿于营”,切断襄阳与外界的信息传递;派水军“沿汉水上下,往来如飞”,拦截宋军粮船。
襄阳守军试图突围,却屡遭挫败。咸淳四年(1268年)春,吕文焕率五千骑兵出城,欲打通与郢州(今湖北钟祥)的联系,却在“万山”(今湖北襄阳西)遭遇元军伏兵。宋军“马踬,人坠崖,死者过半”(《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二),突围失败。
南宋朝廷终于意识到危机。咸淳四年(1268年)十月,宋度宗下诏“发诸路兵援襄阳”,但贾似道以“兵贵神速”为由,拒绝调用“殿前司”精锐,仅派“殿前指挥使”范文虎率“新募市兵”前往。范文虎“性骄悍,不习军事”(《宋史·范文虎传》),率十万大军至襄阳外围,却“日与妓乐,不问军情”(《癸辛杂识·后集》),最终“师久无功,狼狈而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