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以“吕家军”为核心,将襄樊守得固若金汤。
然而,看似稳固的防线下,却暗藏隐患。吕氏家族长期掌控荆襄军权,“自为一军,不隶朝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形成“地方割据”之势。宋廷虽依赖其守边,却对其“尾大不掉”心存忌惮,不仅克扣军饷,更派宦官监军,导致将帅离心。至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襄阳守军“兵不满三万,粮不支半年”(《宋季三朝政要》卷三),而吕文焕“日夕登城,与士卒同甘苦”(《宋史·吕文焕传》),仍难挽颓势。
1.2 元朝的战略转向:从“联宋灭金”到“灭宋统一”
蒙古崛起于漠北后,与南宋的关系经历了从“联合”到“对抗”的转变。1234年,蒙古联合南宋灭金,约定“以黄河为界”;但南宋“端平入洛”(1234年)失败后,双方正式交恶。窝阔台汗时期(1229-1241),蒙古虽以“灭金”为首要目标,却已开始谋划灭宋。
忽必烈继位(1260年)后,战略重心彻底转向中原。他采纳汉臣刘秉忠、姚枢的建议,提出“先取襄樊,再图江南”的战略:“襄樊者,江南之门户也。得之,则长江可渡;失之,则川蜀难保。”(《元史·刘秉忠传》) 为实施这一计划,蒙古做了三方面准备:
其一,招降纳叛,瓦解南宋防线。1261年,蒙古招降南宋荆湖都统刘整。刘整原为吕文德部将,因遭排挤投降,献“筑堡汉岸,连亘围襄阳”之策(《元史·刘整传》),成为元军攻襄的关键智囊。
其二,建造“回回炮”,突破城防壁垒。蒙古灭花剌子模后,从阿拉伯地区引进“回回炮”(又称“襄阳炮”),这是一种以杠杆原理发射的抛石机,射程达200步(约300米),可击毁城墙与城楼。《元史·阿术传》载:“回回炮所中,无不摧陷。” 这种“重火力”武器,彻底改变了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模式。
其三,整合水陆兵力,形成立体攻势。元军以阿术为主帅、刘整为副帅,集结20万大军(含蒙古军、汉军、西域“色目军”),并组建水军,封锁汉水。刘整曾对阿术说:“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故能灭国定天下。中原之地,一马平川,利于骑战,未可易攻。汉水之南,多山多险,城池坚深,若非以大炮破其城垣,虽有百万之众,难越雷池一步。”(《元史·刘整传》) 这番话,道破了元军“以炮破城、以水断粮”的核心战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