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城墙上示众。
与此同时,种师道率领的西军20万已抵达汴京城外。这支曾与西夏交战数十年的“西北劲旅”,装备精良、纪律严明。李纲与种师道商议后,决定“内外夹击”:宋军从城内出击,西军从城外牵制。正月初八夜,宋军开西门,西军攻金营,金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完颜宗望见势不妙,只得下令撤退。
这是北宋末年最辉煌的一场胜利。汴京保卫战的第一次围城,以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金军撤退时,李纲亲自到城门口送别,百姓“焚香拜谢,哭声震野”。
(二)钦宗动摇:主和派的反扑与李纲的“死谏”
然而,胜利的喜悦还未消散,北宋朝廷的内部矛盾便爆发了。主和派认为“金军已退,不必再战”,李邦彦甚至对钦宗说:“李纲擅杀金使,激怒金人,若其复来,必遭报复!”(《靖康要录》)更阴险的是,他们暗中派人散布谣言:“李纲筑城募兵,名为抗金,实欲谋反。”
钦宗本就优柔寡断,听信谗言后,竟密令李纲“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将种师道调离汴京,改任“河北、河东宣抚使”——实则剥夺其兵权。李纲得知后,悲愤交加,连夜写就《乞罢李纲札子》(表面上是请求辞职,实则是“死谏”):“臣若贪生畏死,岂敢复言?但恐陛下弃城而去,中原陆沉,悔之晚矣!”(《李纲全集·奏议》)他更率领军民数千人,“伏阙上书,号泣请留”,要求钦宗收回成命。
最终,钦宗迫于压力,收回了调令。但经此一事,北宋朝廷的“主和”基调已定——他们不再信任李纲,更不敢全力抗金。
(三)第二次围城(1126年8月—11月):力竭与遗憾
靖康元年八月,金军果然卷土重来。这一次,完颜宗望与西路军统帅完颜宗翰合兵一处,总兵力达15万,兵分东西两路,直扑汴京。
此时的北宋,早已不是两个月前的样子。种师道被解职后,西军群龙无首;朝廷猜忌加剧,勤王军被“分而治之”;城内的粮食、箭矢已消耗殆尽,士兵们只能“削木为矛,煮铠甲为食”(《靖康要录》)。
李纲“昼夜不解甲”,亲自指挥巷战。他在《靖康传信录》中写道:“余登城四望,但见金鼓喧天,烟火蔽日。将士皆面带菜色,然目中犹有火光。”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陈桥门。金军架起云梯,宋军用“滚木礌石”砸下,却因体力不支,无法及时补充。李纲拔出佩剑,亲自砍杀爬上城墙的金兵,“身被数创,犹持剑呼杀”。最终,陈桥门失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