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李纲,任命其为“亲征行营使”,全权主持汴京防务,并赐予“便宜行事”之权——这意味着李纲可以绕过朝廷,直接调兵遣将、征发物资。此时的李纲,已从“罪臣”变成了“救火队长”,他的肩上,扛起了整个王朝的最后希望。
(二)72天整军备战:以血肉筑防线
李纲受命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备战工作。他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三点:固守城池、动员军民、威慑金军。
首先是军事部署。汴京城周长50里,共有13座城门。李纲将全城划分为13个防区,每个防区由一名将领统领,明确责任:“诸将各守其门,敢有弃城者,族诛!”他下令拆除城内外的民居、寺庙,将砖石木材用于加固城墙;疏通护城河,引汴河水灌入,使护城河宽达50丈、深3丈;又命工匠赶制“万人敌”火炮(一种大型抛石机),安置在城头,“每门置炮十数座,飞石可击至半里外”(《东京梦华录·补遗》)。
其次是军民动员。李纲深知,仅靠2万禁军难以守城,必须发动群众。他下令“募厢军、弓手、保甲民兵”,规定“凡年满15岁、未满60岁者,皆可投军,官给粮饷”;组织妇女儿童运送物资,“老弱妇女皆自励,争为效死”(《靖康要录》);商人则被要求“捐粮赈军,违者没其财”。短短十日内,汴京守军从2万增至20万,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局面。
最后是战略威慑。李纲派精锐骑兵“夜袭金营”,焚烧其粮草辎重;又命人在城头竖起“四方勤王军已至”的旗帜,散布假消息动摇金军士气。更绝的是,他命工匠制作大量“火牛”——在牛尾绑浸油的棉絮,点燃后驱牛冲向金营。这种“火牛阵”虽未造成大规模杀伤,却成功制造了“宋军援兵已至”的假象,迫使完颜宗望推迟了攻城时间。
三、血战汴京:李纲的“生死坚守”
(一)第一次围城(1125年12月—1126年1月):以弱胜强的奇迹
靖康元年正月八日,完颜宗望终于下达了攻城命令。金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南薰门,一路攻通津门,企图以“钳形攻势”突破防线。
通津门的战斗最为惨烈。金军架起云梯,推着“洞子”(攻城车)向城墙逼近。李纲亲自登城督战,“每巡城,必身先士卒,衣甲上积满箭簇”(《宋史·李纲传》)。他命守军“以长钩钩梯,投火焚之”,金兵被烧得焦头烂额,坠梯而亡者不计其数。更令金军胆寒的是,城头的宋军“以床子弩(大型弩箭)射杀其将”,一名金军偏将被当场贯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