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月,汴京外城被攻破。李纲退守内城,仍在组织抵抗。但此时,钦宗已彻底绝望。他秘密派遣使者前往金营,表示“愿尊金帝为伯父,割三镇,献金帛”。完颜宗翰、完颜宗望见宋廷如此怯懦,便以“汴京残破,无险可守”为由,同意“和平”占领。
闰十一月,金军进入汴京,俘虏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李纲虽率残部进行了最后的巷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突围。
四、功过是非:历史长河中的“抗金英雄”
(一)未能逆转的败局:体制之弊与时代之殇
汴京保卫战的失败,真的只是李纲个人的“力有不逮”吗?答案是否定的。北宋灭亡的根源,在于其积弊已久的体制:
其一,军事制度的僵化。“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战”;冗兵冗官的浪费,使“养兵百万,不战自溃”(《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纲虽努力整顿,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百年之积弱”。
其二,朝廷的内斗。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党争,贯穿了整个北宋末年。李纲的每一次抗争,都要面对来自朝廷的掣肘;他的每一个决策,都要经过主和派的阻挠。正如朱熹所言:“靖康之祸,非金人之强,乃宋人之弱也。”(《朱子语类》)
其三,皇帝的昏庸。钦宗虽有“抗金”之名,却无“抗金”之实。他既不敢信任李纲,又不敢得罪主和派;既想“保国”,又不愿“牺牲”。这种矛盾的心态,最终导致了“战也不决,和也不决”的悲剧。
(二)青史留名:士大夫的精神丰碑
尽管汴京保卫战以失败告终,李纲的历史地位却不可动摇。
后世评价中,最中肯的当属王夫之。他在《读通鉴论》中说:“李纲之于靖康,犹文天祥之于祥兴。文山(文天祥)之死,志也;李伯纪(李纲字)之守,节也。志节之士,虽败犹荣。”朱熹则赞其“忠义之气,凛然不可犯”(《朱熹集》)。
民间对李纲的记忆更为鲜活。汴京百姓称其为“护城神”,民间话本《李纲抗金传》流传数百年,其中唱道:“李相公,真丈夫,提剑守城不顾躯。金兵十万压城下,犹自登陴骂贼奴!”(《李纲抗金传·卷三》)这种“舍身为民”的精神,早已超越了胜负,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图腾。
五、舍身守土,浩气长存
汴京保卫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李纲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