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深在青石巷住到第三十天时,寒露刚过,37号门柱旁的枫树苗抽出了三片新叶,嫩红的叶片边缘带着锯齿,像三把微型的小扇子,在风里轻轻摆动。他蹲在树苗旁拍照时,镜头里突然闯进个小小的身影——是收废品老张的孙子小石头,手里攥着颗玻璃弹珠,正往枫树根下塞,说要给“树宝宝当玩具”。
阿棠端着菊花粥从巷口走来,瓷碗里飘着枫糖的甜香,混着野菊的清苦漫了满巷。“慢点塞,别伤着根须,”她把粥碗往石桌上一放,热气在镜头前凝成白雾,“你外公画里的树,都是带着灵性的。”
陈念深的相机“咔”地拍下这幕,照片里的小石头、枫树苗、飘着热气的粥碗在晨光里融成一团,像幅被时光浸泡得发暖的画。他翻到素描本里陈知远画的枫树林,发现每片叶子的脉络里都藏着个小小的“芸”字,是用极细的笔尖写的,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原来外公早把牵挂藏进画里了,”陈念深的指尖抚过纸面,“就像这枫树苗,把念想都埋在土里。”
那天上午,档案馆的王老师送来个牛皮纸袋,说是整理旧物时发现的,上面贴着“陈知远”的标签。袋里装着些褪色的信笺,是阿棠的外婆写给加拿大的,信封上的邮票已经泛黄,盖着“青石巷”的邮戳,日期从1973年到1985年,整整十二年,从未间断。
“我外婆总说信要写得厚些,”阿棠数着信笺的页数,每张都写得密密麻麻,“说纸页能暖着字,漂洋过海也不会凉。”她翻开其中一封,发现里面夹着根蓝布条,是从新做的布衫上剪下的,附言写着:“今年的线掺了新采的海砂,针脚比去年扎实。”
陈念深突然指着信纸边缘的小画——是用蓝布屑拼的枫叶,缺角的形状与阿棠从书中掉出的那片完全相同。“这是在用布画画啊,”他的声音里带着惊叹,“难怪外公总说,你外婆的针线比颜料还会说话。”
收废品的老张不知何时凑了过来,手里举着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些锈迹斑斑的缝纫工具,顶针上的花纹与陈知远皮箱的铜锁如出一辙。“这是你外婆当年送我的,”老张用袖口擦着顶针,“她说‘等陈先生回来,我教他孙女做蓝布衫’,结果等成了嘱咐。”
阿棠拿起顶针往手指上一套,大小刚刚好,像为她量身定做的。她突然发现顶针的内壁刻着个极小的“远”字,笔画里还嵌着些蓝布屑,想必是当年刻字时不小心蹭上的,像给时光打了个隐秘的印记。
中午吃饭时,阿棠找出外婆的缝纫机,机身的油漆已经斑驳,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