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没有多少。
正是楚国在稻的产量太高的关系,导致从来不见有过缺粮的情况,不像晋国每每需要因为缺粮而在咬牙坚持。
郑国也有种稻,只是规模上远远不如楚国那边。
同时,郑国南部的边沿地带种稻才能一年两熟,其它区域也就一年一熟。
为什么会那样?简单就是气候上的差别。
现在是那样,过上数百年的时间,楚地的种稻变得无法一年三熟,轮到更后面变成一年一熟。更适合种稻的区域转到交趾那边去了。
随同楼令一起巡视的还有郑地的贵族。
楼令特别询问侯晋,道:“这一边吃稻米的人多吗?”
比较敏感的侯晋立刻联想到晋人与楚人在饮食习惯上的不同,不敢有所隐瞒,答道:“吃稻米的人不少,以南方的人居多。”
这个啊?倒是跟现代的饮食习惯一样。
魂穿后的楼令当然吃过稻米,需要从晋国境外获取,可能不是新米的关系,吃着并不怎么香。
晋军从楚军缴获的稻米基本是陈米,品相方面只能说是一般。
楼令有尝试在自家封地种稻,产量方面并不理想,口味比缴获而来的稻米要更香一些。
能够肯定的一点是,楼令现在所吃的稻米跟现代绝不一样。
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现代的稻米是经过择优再优培植的产物,物种没有变化,品质却是一定更佳。
拿西瓜来说,就算楼令现在能够找到西瓜,其实也不会跟现代的西瓜一样。
春秋战国的西瓜,它应该是没有多少成吃的肉,甜度和品相也绝对跟现代西瓜天差地别。
所以,西瓜一样是经过一再的培育才变成现代的样子,真不是一开始就那样。
那么,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诸夏大地?它在五代十国或南宋时期传入,也就是唐朝真没有西瓜。
为什么特别提到唐朝没有西瓜?楼令没有魂穿之前,无论是影视或小说的好多作品,里面都有吃西瓜的情节,曾经跟人对于唐朝时期有没有西瓜发生过争执,偏偏吵输了。
那就是什么情况?明明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真实事件发生于安徽巢湖附近的濡须口,比赤壁之战晚五年。曹操目睹孙权临危不乱的表现后,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结果因为《三国演义》传播度太高且太过深入人心,说草船借箭的人不是诸葛孔明,有得是一大帮人会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