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菽”就是各种豆子的总称。
先种主食,收割之后再补种菽,然后收获完菽,会让枝叶烂在农田里面补充地力。这个就是从上古传下来的农耕方式。
怎么不是用燃烧麦秆之类的方式来补充地力?要知道当前是什么时候,生火真的不是全用木头,农作物的杆才是平时生活主要的燃烧材料,建筑物用得也比较多,没有人会全烧在地里。
等烧农作物的杆成为主流,那是用煤或天然气、电成为常态之后,纯属于是用不上农作物的杆来烧火了。
晋国的楼氏率先使用上土化肥,随后郤氏效仿,慢慢已经蔓延开来,补种菽再让枝叶烂在田里只是一种惯性。
当然,栽种菽是一种必须做的事情,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的主食就是各种豆子,真不是所有人都吃各种精粮。
再来说小麦。
现代人绝对吃不惯麦饭,原因是有太多的选择。
可是古人能够选得并不多,哪怕麦饭吃起来生硬,吃上一碗麦饭仍旧是身份的象征。
曾经的晋景公就被断定吃不上来年的麦子,以为是吃牛奶泡麦片吗?吃的就是麦饭啊。
楼令是真的吃不了麦饭,顶多就是吃一吃麦饼。
后面楼氏搞出了酵母,直接可以做更多种类的食品,其中包括面条。
因为小麦被算作精粮的一种,所以能够吃到馒头、包子、面条的人在当前仍是绝对的少数。
出征的将士,他们的主粮其实就是菽。
那是因为各种豆子的产量高吗?由于山地也能种菽的关系,菽的产量确实是最多。
“以农耕环境而言,郑地确实比本土的多数地区更优异。”楼令知道这是地理不同,在气候上的区别。
拿晋国的南部与北部对比,无论是在正确的时节下雨量,亦或是气温的温差方面,一定是南部比北部的农耕环境更好。
以晋国南部作为分割线,一直到楚国的中部区域,讲事实就是在气候上更适合进行农耕。
当前的主要农作物便是粟、黍、麦、菽和稻,稻却是只有楚国会大面积耕作。
不得不说的事情是,楚国非常适合种稻,一年两熟是基础,个别区域甚至一年三熟。稻的产量方面远超其它农作物,他们的主食也就是稻米。
楚国的稻产量奇高,所以每一次出征都会携带数量超多的稻米,其它农作物的携带数量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