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官员预备役(读书人)。
明的“民”,他们是勋贵、官员和官员预备役(读书人)。
清的“民”,他们是满八旗与汉八旗。
所以啊,所谓的“民”所指的是能够发声,拥有上进的渠道,并不是所有两脚兽都配被当局当成“民”的。
其实,有不少人对“寒门”也存在误解。
很多人眼中的寒门,大概是能够维持三餐,有机会认识几个字。
事实上的寒门,他们是家里有数十上百的仆人,名下几千亩的农田以及数百上千的佃户。
那为什么还称之为寒门呢?因为世家不止有着悠久的家族传承,他们名下财产的数量多到恐怖,家里面还有很多人在朝廷当大官;门阀则是世家有的都有,并且他们必定在当时的王朝经营了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
孔老二当时也是贵族,自然有资格质疑赵鞅和士鞅、中行寅的所作所为了。
只是吧?孔老二对于子产的铸刑鼎却是持有不同的看法。
子产铸刑鼎公示律法要比赵鞅与士鞅、中行寅早了数十年,为什么孔老二赞美子产,反而诅咒赵鞅和士鞅、中行寅的行为呢?
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子产铸刑鼎主要是针对郑国的异姓贵族,赵鞅和士鞅、中行寅铸刑鼎要干的事业是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
知道孔老二是贵族至上理念的秉承者,是不是就不意外怎么对待子产与赵鞅、士鞅、中行寅用双标的看法了?
而孔老二需要忠君,发表那些言论的时候还不能得罪三桓,自然就看上去很双标。
有些事情就不该知道,与同时代的人一块随波逐流也便是了。
同时代的人都尊崇孔夫子,非要当那个指责孔夫子的人,还想不想做官,不做官也能够活得舒服了?
人啊,没有改变一切的力量,真的不要活成异类,要不然绝对要遭受主流阶层的排斥。
楼令和士匄是想当特立独行的人吗?他们真的想。
范氏是什么主业已经提到过,他们在晋国的主业是制定和审核律法。
楼令则是因为官职的关系,可以名正言顺参与进去。
当司马的时候,楼令着作军队所需的《司马令》一书,后面被各国拿来作为军队之外的执法标准是状况之外。
现在,楼令是晋国在任的中军将,无论是作为执行者或是监督者,晋国想颁布什么新政策都绕不开中军将啊。
关于晋国要颁布新律法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