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三天后,老夫与下军将会在宫城广场公示刑鼎,你可以来旁观。”楼令又说道。
为了这一件事情,士匄在封地召集完私军,马上赶来了都城。
怎么在这个时候公示刑鼎?那不是晋君周外出了嘛。
若是晋君周在“新田”的话,尽管是楼令和士匄全权负责,遭到天下人质疑的还会是晋国这一位国君。
没其它别的因素,简单就是刑鼎上的律法要在晋国施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趁着晋君周外出会盟公示刑鼎,由楼令和士匄来主持,等于说好坏全由他俩来承担。
历史上,赵鞅与士鞅、中行寅联合铸刑鼎,他们在进行公示的期间,一样是晋国之君不在国内。
当然,赵鞅与士鞅、中行寅联合铸刑鼎这一件事情,对当时的每一个阶层在意义上都不一样,出现了极大的争议。
例如孔丘知道那么一件事情,悲呼:晋其亡乎!
孔老二这是在干什么?他诅咒晋国必亡。发出诅咒的理由是,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
什么情况?情况就是孔老二认为律法是贵族老爷拿来治理黎庶,不应该让黎庶知晓干了什么就是犯罪,会让黎庶变得狡猾。
知道孔夫子收弟子,弟子必须拿着十根腊肉才能拜师,成功拜师的人要么是贵族,不然就是贵族的后裔,还觉得是有教无类,跟普罗大众站在一边吗?
再结合认定贵族与黎庶是两种生物的看法,觉得孔老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读书人高呼孔圣人肯定没有错,他们是同一阶层,属于同一个物种嘛。
贵族认可孔老二的神圣也不会有错,理由是他们因此受惠。
至于普通人?两个字:呵呵。
一个天大的事实,儒家或法家对权贵的谄媚程度不分上下,他们历来就是跟权贵站在一边。
史书中的“民”可不是普通人。
上古时期的“民”,他们是部落首领以及各层的头人,还有他们的子嗣和神职人员。
到夏商阶段的“民”,他们是宗亲和神职人员。
宗周以及春秋、战国的“民”,他们是诸侯,各种等级的“大夫”们。
两汉的“民”,他们是勋贵、官员、良家子。
隋唐的“民”,他们是世家门阀的成员以及勋贵、官员。
两宋的“民”,他们是官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