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至于说楚国派出使者到“新郑”联系,希望郑国对晋国悖盟站到楚国一边?
楚国使者的话刚讲完,直接遭到郑君嘉的拒绝。
那是郑国执政子孔将形势讲得很清楚和透彻,他们已经再也经不起折腾,哪怕是丧失了大部分疆域,可是也因为实力大损更容易获得晋国的信任。
什么意思?大概就是身怀利器,态度再诚恳也会令人忌惮,遭到他人的提防。本来就打不过,有利器都是打不过,不如将利器丢掉,然后摆出一副躺平的模样。
这种事情看着很不可思议,可是了解郑国的处境,大概是能够理解的。
要说郑国君臣有什么不对劲,只能是没有跟上历史新版本,活在了旧版本的时代。
如果晋国玩得还是称霸那一套,确确实实会对郑国是该见好就收。
问题是什么?晋国已经要取代周王室的地位,并且将郑国列上了吞并的名单。
反正,楼令不会因为郑国要躺平就放过,真没有开战的理由,就强行制造一个借口。
事实是什么?楼令一直盼着郑国主动发昏,比如这一次战役站楚国那一边。
“下军已经抵达‘密’了?”晋君周提问。
现在的流程是,前线的消息会先汇集到楼令手上,他愿不愿意拿出来讲则是另说。
什么叫晋国的中军将?就是军政一手抓。
现在还称呼中军将,以后的称呼可是“元戎”来着!
什么叫元戎?称呼出自《诗经》的《小雅.六月》,只需要知道就是表明了进行特别的对待就行。
在称呼上需要特别区分,其实就是最大的区别了。
“下军确实在‘密’休整。”楼令没有说更多。
目下,楚军对“匡”的攻势进展并不顺利,不是没有人提议下军立刻逼近,挫败楚军的攻势,完成内外包夹。
那是只站在战术的角度在提意见。
哪怕是战术的角度,有点将事态思考得过于简单了。
楚军又不是全军挤在“匡”的郊外,他们只是在“匡”部署了四万左右的兵力,剩下的五万多分得比较散。
当然,有机会歼灭四万楚军,消灭他们的主力,肯定是极好的事情。
很现实的情况是,楚国高层又不傻,他们察觉到晋国下军正在逼近,怎么可能不将兵力聚拢,更不会给晋军内外包夹的机会。
甚至可以说,楚军完全可以制造出口袋,反过来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