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计划的部署者,大体上顺利就可以将功劳拿到手,应该做的事情是提高他人的积极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楼令也就继续说道:“君上可以派人往前线,嘉奖有功之人。”
本来是等战役结束才进行嘉奖,问题是遭遇到的情况有些特殊。
刚从郑人转为晋人的群体,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鼓励,增加积极性的同时,增添他们的归属感。
“寡人自然会那样做。”晋君周其实心里有点意外,觉得有道理就愿意从善如流。
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君主,本来就应该那样。不会降低威望,反而可以吸引来更多的人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攻打“匡”的楚军约是四万,其余楚军分散在城池周边的外围。
那也就是说,城池之外一样有楚军在扫荡。
有一个问题,楚军的军事行动有没有将非参战人员视作目标,开始学秦军或晋军肆意妄为?
晋国庙堂收到的信息显示,楚军暂时没有向非参战人员下手。
根据楼令的判断,楚国是想帮郑国收复失地,恢复郑国的疆土,随后拉拢郑国一起对抗晋国,并不是楚军干不出针对非参战人员的事情。
毕竟,晋国都入侵了楚国的本土,占领之后将当地的楚人迁徙走大半。
等于说晋国先不讲武德,根本不会让楚国存在太大的忌惮,干对等报复的行为很恰当。
楚军为什么没有效仿晋国?因为他们正在攻打的地方原来属于郑国,楚国想拉拢郑国就不能那样干。
那么,郑国正在干什么呢?
晋军南下的那一会,郑国向“新田”派来了使者,到现在晋君周都还没有接见郑国的使者。
郑国为什么派使者谒见晋君周倒是已经传开,他们想要出兵站在晋国这一边参战,换取晋国制止宋国和卫国对郑国的军事行动。
晋国等郑国认输之后,没有再采取针对行为。
宋国和卫国对郑国的入侵一直没有停,只是三方不断厮杀,在疆域的变更上却是比较小,一般是围绕着几座城池在来回争夺。
失去大半疆域的郑国,他们的军队显得有些过剩。这就是为什么能够同时抵御住宋国和卫国入侵的主要原因。
郑国尴尬的地方就在于兵力过剩。他们该打不过晋国还是打不过,一样无法打赢宋国和卫国的联合,想要的是赶紧恢复和平,好调动劳动力去开垦荒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