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端庄态度,
又表其形态的盛美与威严。
这样理解,
二词分别用于
助祭者(诸侯)、主祭者(天子),
方可谓恰如其分。
而那些丰盛的祭品(广牡),
或为天子自备,
或为诸侯所献,
在庄严的颂乐声中,
由诸侯协助天子陈列供奉。
一个祭典,
既有丰盛的祭品,
又囊括了当时的政治要人,
可见其极为隆重。
《周颂·雝》是
“禘大祖(即后稷)”,
但诗中明言所祭
为“皇考”“烈考”。
《诗集传》认为
“皇考”指文王,
“孝子”是武王。
以武王之威德功勋,
召诸侯或诸侯主动来助祭,
不仅不难,
而且势在必然。
不过,
这种有诸侯相助
祭祀皇考的典仪
虽然始自武王,
武王之后也会沿用,
如成王祭武王、康王祭成王
都会采用《周颂·雝》
所描写的诸侯助祭形式。
这种形式,
既表现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权威,
也表现诸侯的臣服,
成为周王室政权巩固的标志。
周王室自然乐于定期显示这一标志。
至于后来周王室力量衰落,
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乃至诸侯纷纷萌生觊觎九鼎之心,
恐怕这种标志的显示便难乎为继了。
“假哉皇考”以下八句,
是祈求已故父王保佑之辞,
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即臣贤君明,
有此条件,
自可国定邦安,
政权巩固,
使先人之灵放心无虞。
二是“克昌厥后”,
这与
《周颂·烈文》
《周颂·天作》中的
“子孙保之”意义相似,
对照钟鼎文中
频频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