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万物?”
\n
“由思维建立起来的、人性的意识内容,首先并不显现在思想的形式中,而是显现为情感、直观、表象的形式。”
\n
“这些并非是朱子的‘知’,王子的‘良知’,因为还不够纯粹。”
\n
“袁公说格物致知,当如何来格?”
\n
“薛公说先天之能,当如何变现?”
\n
“王公说我思故我在,又如何映照于‘思’?”
\n
“李公说遵循于世,当如何将道德抽象而出?”
\n
“以予愚见。”
\n
“超越万物之上的纯粹抽象的性质,理当可以成为运用于具体事物之上以获得真理的工具。”
\n
“譬如良知的普遍形式,便是普通的知性无须指导也能够作出分辨。”
\n
“无论仁也好,义也罢,任一良知应当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普遍承认的原则。”
\n
“其判断形式,理当是先天而普遍的。”
\n
“而认识的形式,也当有最为普遍应用于认识的‘工具’。”
\n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n
易经将人伦道德通过天地万物的变易而来的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n
这是儒门的必修科目。
\n
至于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与尊卑贵贱男女和贤人之德究竟有什么关系,易经并没有论证,当然也不需要论证。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7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