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当天就出发,不久在杨广道鸿山(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鸿山面)遭遇倭寇。他先占据有利地形,然后身先士卒,与倭寇激战。即使嘴唇中箭,崔莹也神色自若,最终力克倭寇,于八月凯旋开京。王禑打算任命崔莹为百官之首——门下侍中,但崔莹表示一旦当上侍中,就不能挂帅出征,希望等到倭寇平息后再考虑。于是,王禑封他为铁原府院君,以表彰他的功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宣光七年(1377年,洪武十年)春,高丽朝廷内部发生了一场政治斗争。李仁任与池奫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池奫被诛杀。崔莹站在李仁任一边,参与了这场政变。事后,崔莹感到非常惭愧,便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辞职,但王禑没有同意。同年,倭寇再次骚扰江华岛一带,崔莹以都统使的身份坐镇升天府(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负责防御倭寇。他与边安烈联手击退了入侵西江的倭船,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王禑曾考虑将首都迁至内地以避开倭寇的侵扰,但遭到崔莹的反对,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同年九月,崔莹又成功击退了入侵海、平两州的倭寇。
宣光八年(1378年)四月,倭寇再次大举入侵,船只云集窄梁,攻入升天府,逼近开京。崔莹领兵至海丰郡,表示:“社稷存亡,决此一战!”倭寇全力进攻,崔莹一度败走,但李成桂率骑兵与副帅杨伯渊大破倭寇。崔莹听说后,整兵从旁反击,最终将倭寇击退。王禑授予崔莹“安社功臣”号,以表彰他在保卫国家方面的杰出贡献。同年,倭寇入侵全罗道,郑地在顺天、兆阳战败。崔莹请求出征,但在即将出发时,王禑认为“不可重内而轻外”,决定将他留在开京,由李成桂、边安烈挂帅出征。结果,李成桂取得了荒山大捷,崔莹亲率百官前往东郊天寿寺迎接凯旋的将士,挥泪称赞“三韩再造,在此一举”,倭患从此逐渐平息。
洪武十三年(1380年)四月,崔莹兼任海道都统使,出屯东、西江以备倭。王禑赐给他铁券,允许他犯罪九次免于处罚,直至第十次才治罪并减一等,这一特权还延及子孙。同年秋天,倭寇侵犯高丽南方内陆,崔莹率诸将进剿。但在临行前,王禑再次下旨将他留下,由李成桂、边安烈挂帅出征。最终,李成桂在荒山大捷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崔莹亲率百官迎接凯旋的将士,表达了对李成桂及其部队的高度赞扬。
五、执掌大权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崔莹被任命为守侍中,地位仅次于门下侍中李仁任,成为高丽朝廷中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