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于首相的二号人物。这一任命标志着崔莹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显示了王禑对他的高度信任和重视。然而,崔莹并没有长期担任这一要职。翌年六月,他主动辞职,改任领三司事,虽然不再直接参与日常政务,但仍保留了重要的顾问角色。
洪武十七年(1384年),崔莹再次被任命为判门下府事,九月正式升任门下侍中,成为高丽朝廷的实际领导人。然而,崔莹上任后不久就以身体不适为由请辞,并上缴了海道都统使之印,请求解除兵权。这一举动表明他可能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不希望再承担过多的军事责任。王禑派知申事廉廷秀前来慰问,劝说崔莹继续留任。在廉廷秀的劝说下,崔莹勉强回到了都评议使司(都堂)视事,执掌大权。
在担任门下侍中的两个月期间,崔莹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品格。他经常直言不讳地批评王禑的一些荒淫行为,尽管这些批评可能会引起王禑的不满,但王禑总是优待包容崔莹,不予责怪。这不仅体现了王禑对崔莹的尊重,也反映了崔莹在高丽朝堂上的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力。
然而,崔莹的首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洪武十七年(1384年)末,他再次退居闲职,改任判门下府事,由林坚味接替门下侍中的职位。尽管退居二线,但崔莹作为“先王所倚重,三韩所属望”的元老大臣,依然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意见和建议仍然对高丽的政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王禑对林坚味、廉兴邦一伙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为了清除这些权臣,王禑命令崔莹和李成桂联手除掉林坚味、廉兴邦一党。崔莹再次出任门下侍中,执掌国政,而李成桂则担任守侍中。在这次政治清洗中,崔莹大兴诛戮,甚至有滥杀之嫌。例如,任献是一位清官,但崔莹认为他是廉兴邦的同党,且在大司宪任上未发一句直言,便将其斩首,时人为之悲哀。这一行为虽然达到了清除政敌的目的,但也引发了人们对崔莹的质疑和批评。
另一方面,李仁任虽然是林坚味、廉兴邦一党的后台,但之前与崔莹关系密切,并且曾阻止过林坚味等人除掉崔莹的图谋。因此,林坚味被捕前曾叹息“广平君误我矣!”崔莹最终放过了李仁任,仅将其流放至京山府(今韩国庆尚北道星州郡)。崔莹解释说李仁任“功可掩过”,这一决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治平衡,但也被人诟病为“正直崔公,私活老贼”。
六、失势身死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崔莹刚刚就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