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老人献米以补充军需,这一政策加剧了民众的不满,导致大量百姓逃离,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面对如此困境,崔莹深感委屈和无奈。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他被调任为庆尚、杨广、全罗都巡问使。然而,司宪府很快便弹劾他在六道都巡察使任内的不当行为,认为这些举措引发了民心骚动,不适合继续担任巡问使。面对这一指控,崔莹悲愤交加,向恭愍王哭诉道:“臣赤胆忠心报效国家,如今却遭受如此不公的诽谤,请陛下罢免臣的官职!”恭愍王了解崔莹的忠诚和才能,虽然同意了司宪府的部分建议,让其他官员担任三道都巡问使,但同时也罢黜了弹劾崔莹的大司宪金续命等人,并赐予崔莹“尽忠奋义宣威佐命定乱功臣”的荣誉称号,以表彰他的功绩和忠诚。
四、伐济御倭
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崔莹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高丽的济州岛被蒙古人(称为“牧胡”)控制,这些人主要在岛上放牧。为了利用明太祖向高丽索取马匹的机会,恭愍王决定收复济州岛。崔莹被任命为庆尚、杨广、全罗都统使,率领314艘战舰和名士兵南征。这次军事行动规模庞大,显示了高丽政府收复失地的决心。崔莹在明月浦登陆后,迅速与牧胡的三千余骑兵展开了激战。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崔莹最终于八月下旬平定了济州岛,斩杀了牧胡首领石迭里必思等人,并将首级传送到开京,同时缴获了一千匹马。十月,崔莹班师回朝,但在抵达开京时,恭愍王已经遇害,其子王禑继位。崔莹在恭愍王的灵柩前复命,痛哭失声,表达了对旧主的深切哀悼。
崔莹的南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王禑认为,如果崔莹没有率军南征,恭愍王或许不会遇害。尽管如此,崔莹的军事才能仍然得到了认可。洪武八年(1375年),崔莹被任命为判三司事,与庆复兴(庆千兴)、李仁任、池奫等重臣共同辅佐年幼的王禑。与此同时,他还要与李成桂一起领兵防备倭寇的侵扰。
洪武九年(1376年)七月,倭寇在连山开泰寺击败高丽军,元帅朴仁桂战死。得知这一消息后,崔莹主动请缨出战。尽管王禑担心崔莹年过六十,身体状况不适合领兵,但崔莹表示:“小小的倭寇如此横行霸道,现在不制伏,以后必然难以控制。如果派其他将领,未必能赢,而且士兵不上战场试试身手,也不能用。臣虽然年老,但志气不衰,只是想安定宗社、保卫王室,愿马上率麾下将士去击退他们!”在崔莹的再三请求下,王禑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