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沟通嘛!
最重要的意义在,齐淄保乡会是全路各地保乡会中规模最大、也是实力最强的保乡会,一旦能够对他们招安成功,其它地方基本就可以依照同样的模式一一解决了。
京东东路的招安谈判在紧张的进行过程中,京城吴居厚与胡衍也在主导着对其各州县的官员的责任处理以及后续新任官员的推荐委派。
因此,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两浙路的无锡城,诞生了一张看似并不起眼的《江南时报》,主编正是回家后的李纲。
此时的无锡县隶属于常州,但其位置正好在常州与苏州之间,其信息交通的便利程度并不亚于常苏二城。李纲选择在这里创办《江南时报》,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老家在此方便运作,更是基于无锡县极其发达的文化基础。这些年来,仅仅无锡县通过科举考中的进士数量,甚至都能超过河北、河东等几路之和,这里也就会有大量暂时无用武之地的才子士人供其选择。
得到秦刚的指示后,流求的王谋亲自选定了数名可靠学生,并又亲自携带了最新印刷技术与大笔经费前往无锡,专程支持李纲的《江南时报》。
李纲这是第三次办报,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加上流求业已经成型的报学体系下的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辅助,《江南时报》一经推出,立即风靡两浙、淮南、江南等地,成为东南区域最有影响的报纸。
最近两期,《江南时报》也开始根据京东东路出来的一些商旅人员的消息,再结合朝廷邸报中反应出来的该路各方官员的任免信息,开始观点鲜明地指出:京东东路的各种乱象,其根源就在于蔡京一党疯狂推行的各种敛财新政。
而在淮南、两浙的商贾人数更多,他们自己身上所感受到的这些新法新政的剥削及掠夺压力也是相当地大,读了报纸上的相关文章,更是有着切肤之痛,便就在这些人的感动与推动之下,《江南时报》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向外扩展。
八月下旬,京东东路的齐淄保乡会宣布接受招安,原保乡兵改编编入州禁军;
九月初,齐州、淄州的知州、州判以及下辖一半的县城主要官员完成调整撤换;
九月底,京东东路其它地区的保乡会尽数放下旗帜,完全接受朝廷招安;
十月初,根据招安协议,全路今年一半的秋赋粮食,从流求运抵莱州港,并在路转运使见证签收之后,直接从辽海转驶河北东路滨州港,再经黄河南道至大名府后运至京城。而京东东路用来抵偿这些粮食的地产商品,起运送往流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