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东东路民乱的消息陆续报送到朝廷后,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
原因无非是大宋治下,大乱少有,小乱不断。每逢天旱水灾,地方赈济不力,往往就会有不法之徒揭竿而起。光是从京东东路这次上报的各地消息来看,最初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往往也就是几十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规模。
一般来说,地方官员手段强一点的,比如这次的胶水县令宗泽,直接就带点衙役与壮丁,也就将当地造反聚众的家伙都抓了起来;而此外也有些地方,仗着手头有点钱底子,便可以考虑出点粮饷邀请官兵前来剿灭;甚至还有许多官员考虑关紧城门硬耗——耗到造反的贼人或者因为聚众后解决不了粮饷问题、又或者内部分赃不匀,最终引发内讧或者是撑不下去而自动就散掉了。
当然,这次送上来的许多奏章里,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此些民乱的主要原因,都是与近一两年来朝廷多项经济政策的强行推行,导致地方百姓、尤其是一些之前不曾参与过叛乱的缙绅阶层也开始有所加入。
这些话虽然没有明说,但多多少少也是在把矛头对准了在朝中主持这些新法政策的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的蔡京头上。
蔡相公对于这些指责无所谓,因为他底下的看门狗安惇立即就跳了出来。
安惇为人阴险,一直以擅长罗织构陷见长,之前朝中风气开始偏正,他便会被放逐京外。但是他的这身乱咬人的本事却被蔡京看中,将其召回,任枢密院同知枢密院事,用来制约自己不是特别配合的哥哥——此时正知枢密院事的蔡卞。
安惇认为,之前平乱不利,原因只是厢军太拉垮。对付贼人,只要出动正规的禁军,些许土匪根本不在话下。于是他的力促之下,同意黄裳可以从今年地方秋赋中预支一笔开拔粮饷,尽快派出禁军到各地去平乱。
谁知没多久后,京东东路禁军的败绩再度传来,同时这次还听说,参加了民变的地方缙绅居然宣布成立了保乡会,打出了“忠君保乡”的旗号。
“京东东路的黄冕仲要是不行的,不如就换个人去处理吧!”赵佶皱着眉头说道。他原本就很不喜欢要处理太多麻烦事务的朝会,尤其是在发生了这样麻烦事情的时候,在朝会结束后,还得需要再与宰执重臣进行专门的议事会。
“臣有一言。”尚书左丞吴居厚站出来说道,“京东东路的地方缙绅参与民变,并非一地两地,而是几乎席卷了该路的所有州县,说明此事绝非偶然现象。臣也看过这些奏报,有些便指出:若非官府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