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坚定地下令。
不久之后,蒸汽机再次发出汽鸣声。
老一代完成了使命,正在老去。
这不只是远航船队正在新老交接,大明朝廷也是如此吧。
在交趾担任布政使多年的张紞去世了,这个曾招抚云南,又招抚交趾,为一方土地安宁呕心沥血的文臣走了。
何福在金陵也没安享晚年,在病痛缠身之下离开了大明,临终之前满是遗憾,留下一句:“盛世将至,而吾将死,羡煞后来人!”
朝堂大调整,造价司
随着工部老尚书郑赐的去世,朱允炆伤感之余,终于开始对堂官开始了大规模调整。
黄福,宋礼。
郑赐在临终之前,也向朱允炆举荐宋礼接任工部尚书。
双尚书的存在并不算什么稀奇,洪武朝时工部尚书最多的时候七个之多。
朱允炆为了避免职权重叠,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等问题,明确规定宋礼主天下河务,黄福主天下营造。
但凡建造宫殿房屋,打造船只,各类矿场,道路等等,归黄福主管。
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尚不到五十,右都御史练子宁只有四十五六,皆是清廉之人,干臣能臣,主导了洪武二十年的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裁去官、吏、杂役合计三千余,为朝廷节省了大量财政,朱允炆并没有作调整,但将一向刚正、敢斗勋贵的宋正臣提拔为了副都御史。
礼部,董伦请旨致仕。
经过内阁商讨,最终决定提国子监祭酒李志刚为礼部尚书,胡嫈接任国子监祭酒,叶灵儿升国子监司业。
一个女子当儒学院的教授已经够出格了,升任儒学院副院长更惊天地的了,现在还升任司业,这是要泣鬼神吗?
面对这些质疑,朱允炆在朝堂之上喊道:“谁能在才学、能力上胜过叶灵儿,便委任谁去做司业,诸位谁愿与其公开比拼,朕愿为公正人。若没这个底气与能力,弱人一等,又何必心高气傲攻讦不满?”
刑部尚书位置并没有调整,但刑部侍郎因过错被朱允炆贬官外地,将国子监出来的王淮调入,做了刑部侍郎。
杨荣于建文十一年便接任了兵部尚书,宣青书因军功累累,升任了兵部侍郎。
这个位置原本应该属于汤不平,但汤不平坚决不受。
经过为期两个月一连串的人事调整,大明无论是朝堂还是地方,都出现了一批相对年轻的干臣,洪武时期白首居多的场景是已不复存在,大部分官员在三十五岁至五十五岁之间。
工部尚书黄福联合国子监匠学院上书,请旨开建北京至通州段铁路。
内阁解缙、杨士奇、铁铉仔细分析之后,表态支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