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与血肉的熔炉:第一次奇吉林围城战(1676年夏)
1676年的盛夏,乌克兰草原被酷热和战争的阴云笼罩。奇吉林,这座第聂伯河畔的哥萨克都城,此刻已化作人间地狱。
沙俄-哥萨克联军在经验丰富的老将罗莫达诺夫斯基和野心勃勃的萨莫伊洛维奇指挥下,构筑了绵密的包围圈。
深达数米的壕沟、密布尖桩的鹿砦、层层叠叠的土木壁垒,将奇吉林围得水泄不通。
城内,多罗申科麾下仅剩的一万五千名忠于他的哥萨克战士,以及数千自发参战的市民,依托着并不算特别坚固的城防工事,进行着绝望而顽强的抵抗。
沙俄的野战炮昼夜不停地轰击着城墙,哥萨克步兵在火绳枪(Pishchal)和燧发枪(新制团装备)的掩护下,一次次发起凶猛的突击,试图撕开裂口。
多罗申科站在残破的城楼上,望着城外如蚁群般涌动的敌军,听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和伤兵的哀嚎,心如刀绞。他背叛波兰投靠奥斯曼,本想借助帝国之力恢复哥萨克的荣光,却不料引来了更可怕的敌人——贪婪的沙俄巨熊。城内的粮食一天天减少,弹药也即将告罄。
“盖特曼大人!” 一名浑身浴血的军官冲上城楼,“东面城墙……被轰开了一个缺口!莫斯科佬的斯特列尔齐(Streltsy)火枪兵冲进来了!”
“顶住!把预备队调上去!用斧戟(Berdysh)把他们赶出去!” 多罗申科抽出锋利的恰西克弯刀(Shashka),怒吼道,“告诉弟兄们,坚持住!苏丹的大军就在路上!真主会惩罚这些异教徒!”
就在城内守军濒临崩溃的边缘,南方遥远的地平线上,扬起了遮天蔽日的烟尘。那烟尘移动的速度极快,如同草原上席卷而来的沙暴。紧接着,沉闷如雷的蹄声由远及近,震动着大地。
“是鞑靼人!克里米亚的援兵到了!” 城头爆发出劫后余生的狂喜呼喊。
率先抵达的正是克里米亚汗塞利姆·格莱一世亲自率领的四万鞑靼轻骑兵!他们如同草原上最迅捷的风暴,铺天盖地而来。这些马背上的战士几乎不着甲胄,只穿着轻便的皮袍,但人人都是神射手。他们并不直接冲击沙俄森严的步兵方阵,而是如同狡猾的狼群,在包围圈外围高速游弋,将密集如雨的箭矢用复合反曲弓射出,泼洒向沙俄军队的后方辎重营地、炮兵阵地以及警戒薄弱的侧翼。
“嗖嗖嗖——!” 致命的箭雨从天而降,正在搬运炮弹的沙俄炮兵、在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