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将军所属的整编51师。将奉命从汉中向北经川陕公路穿越秦岭向宝鸡集结。
李白的一首《蜀道难》曾经形象的道出了川蜀地带的艰难险阻。
我国西北地区历来高山大川相连 ,尤其是川陕地带以秦岭和大巴山相隔,地段崎岖,数千年只能依靠马匹和栈道通行。真是名副其实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川陕公路于1936年6月建成通车。
它是连接陕西、四川以及宁夏、甘肃等地区的重要通道。它贯通南北,从成都平原直通关中平原,抵达终点---十三朝古都西安。
其路线跨越了崇山峻岭,沿途剑门关、大散关、七盘关成为一道雄壮的风景线,它的建成,让曾经关山难越的名关险塞都成为如履平地的公路。
但是,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其修建难度之大,耗费工程量之大,在中国交通建设历史上属实少有。
川陕公路的开通,促进了西北各省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强占了东北,对华北华东地区虎视眈眈,而一旦华东华北地区被占领,中国将陷入完全沦陷的危机之中,因此陕北地区面临巨大的危胁和压迫。
为了抵御日本未来可能出现的侵略行为,国民政府不得不做好开战的最坏打算。
基于以上种种的战略考虑,川蜀地带作为最重要的后方战略基地,修建连接各省份的运输公路就迫在眉睫了。
川陕公路就是作为进入四川的交通要道,被国家列为了关键的战略枢纽地位。
1934年10月,国民政府下令打通由成都平原通往西安的公路。
该路将途径大巴山,跨越秦岭,直达陕西汉中,与正在赶工的西汉公路衔接,川陕公路宣布正式开工。
秦岭曾被誉为:“天下之大阻”、“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
修筑川陕公路时正值陕北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没有粮食,没有工具。
民工在强制要求下不得不人工进行搬运和爆破,崎岖的山路、危险的山体滑坡、湍急的河流让许许多多川陕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了到达政府要求的国道的标准,施工进程一再延期,一直拖到大巴山的入冬,民工们身无遮掩,手生冻疮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不少人因为饥饿和劳累而死去,给沿途各县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川陕公路的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