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不管是深宅、还是朝堂,都是各种争斗,而一切都会引发流血事件。
姜瑜感觉自己自从穿进古代,便没有一天能消停一会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色渐晚,几人才回到这临阳县。
到家后,孙大娘早得到消息,便出来迎门。
姜瑜感觉只有在这里才能自在一些。
因为夜已深,所以只问了孙大娘:“这些日子可安好,没什么意外发生吧。”
“少爷放心,没什么事儿,就是前几天有人来送了封信,说是郑夫子送来的。”
姜瑜听后很是高兴,终于收到老师的消息了!
里面写到:瑜儿,迩来安好。
师早则云,府试无需忧,第一名对汝说为手擒来。
师此无所须忧,惟尔为,不可忘学,大字宜挺笃。
进甚多,切记勤能补拙,次院试善具;若钟公之言,必熟读《春秋》。
试于院试便去山下学院学修。
勿忘。
姜瑜看着信里的内容,一会哭一会笑,感动于老师的挂念。
而且一点没提永安县的情况,姜瑜感觉不太乐观。
因为老师此次匆匆被派去,肯定不是去教学那么简单。
事实也确实如姜瑜所想,永安县的百姓对于送孩子上学很不情愿,而且他们大多以种田经商为生。
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想法简直根深蒂固,郑子显刚来时,很是震惊了好一会儿。
所以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很不顺利,至于这里的县令更是经常更换,所以百姓对于官员更加不信任。
每天把郑子显气的要犯病,只能先联系这里的知府,了解具体情况。
楚玉宣在抚州遇到的困难更是重重,要知道贩卖私盐历来便是重罪。
而当年抚州贩卖私盐一案,把当时的知府拉下马,便是由于招安一说。
原来因为官盐价格昂贵,再加上抚州一直是产盐之地,所以总有些私盐贩子铤而走险。
这其中当属黄刑最为知名,要知道一般的走私贩子什么都干,但这黄刑反其道而行之。
他邀结民心,规定他的队伍只贩私,不抢劫,不偷盗,而且是乐善好施,济危扶贫。
博取民间好感,在老百姓眼里,他们是打击报复官商联合哄抬盐价的侠盗。
所以时间一长,便形成一股势力,甚至隐隐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