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余过去,食摊积累了一批稳定的食客,兼之每日都有些新客光顾,虞蘅包包子调馅的功夫越练越熟手,就连第一天出摊儿还不好意思叫卖、声音细若蚊蝇的阿盼,如今都有些独当一面的意思了。
虞蘅很放心将摊子交给她,自己则跑了一趟菜市与肉市,将“夏三鲜”给凑齐了。
国人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从古就有,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有章法了,分地里长的、水里游的,树上结果子的。
家境好些追求清高的,食“水三鲜”、“树三鲜”,俗人则更青睐物美价廉的“地三鲜”凑趣。
民间俚语这样传,真吃起来其实没这般泾渭分明的阶级。
虞蘅拿菠菜汁子和面,皮子青翠青翠,肉馅里加些笋末、香蕈丁,笋丁稍微腌一下,带点酸味,吃着脆爽,没那么醇厚,更解腻,很适合夏天,这是香蕈笋丁肉末馒头。
又拿苋菜汁子和面,蒸出来粉粉嫩嫩的无馅馒头,切片抹点樱桃酱、炸干炸酥了沾点杏酱,酸甜口的,这是古代版果酱吐司和炸馍片。
都是立夏前后成熟的菜蔬水果,新鲜多汁,又有“尝三鲜”的广告噱头,不少人愿意掏这个钱尝鲜。
有赚头,虞蘅便正式将它们纳入夏季食单中。
毕竟人都是喜新厌旧动物,日日猪肉大包子,再好吃也会吃腻。经典虽好,却不能只有经典,除非自身本事的确过硬,真有那么无法替代。
就像虞蘅上辈子吃过的一家烧烤,开在居民楼里,来来回回客流就那些,里面永远只卖一样单品——猪肉筋,可生意依旧火爆。
虞蘅研究过老板的生意经,觉得原因有二,一是烧烤师傅手艺的确好,附近再没有比这更好吃的猪肉筋,二是老板十年如一日地要求高,当天没有好肉,便不开张,宁愿不赚钱也不砸招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