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的群峰之间,一座火炬状的纪念碑傲然矗立。它背靠陡峭的困牛山,面朝蜿蜒的龙川河,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用坚硬的花岗岩躯体承载着一段血火交织的记忆。这座"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不仅是对百余名红军战士集体跳崖壮举的永恒致敬,更是一座镌刻在黔东大地上的精神丰碑,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能听见历史深处那震撼人心的呐喊。
一、纪念碑的形制:凝固的信仰与力量
当晨雾漫过困牛山的山脊,第一缕阳光总会先照亮纪念碑10.5米高的碑体。这个数字并非偶然——1934年10月,正是红军长征史上最艰难的岁月,10.5米的高度隐喻着那段在绝境中绽放的信仰之光。碑体采用贵州本地特有的丹霞红石材,历经风雨侵蚀却愈发赤红,恰似红军战士流淌在黔东大地的热血。
从正面仰望,纪念碑主体由两部分构成:右侧是迎风招展的红六军团军旗浮雕,旗面褶皱里还能辨认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的金色字样;左侧则是困牛山的微缩地形浮雕,悬崖、峡谷、溪流的轮廓与真实地貌精准对应。两面浮雕在碑顶交汇成锐角,如同两把利剑刺破苍穹,既展现了红军"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又暗合了困牛山战斗中"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惨烈。
底座长9米、宽3米的平台上,四壁镶嵌着黑色大理石,上面镌刻的文字字字千钧。正面是开国上将萧克题写的碑名,这位当年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在80岁高龄时挥笔写下这11个大字,笔锋间仍能看出当年率部西征的锐气。两侧则是八位红六军团老将军的题词,其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八个字出自王震将军之手,墨迹浓淡间仿佛能窥见这位铁血将军书写时的动容。
绕到纪念碑背面,一行小字记录着它的诞生历程:2008年9月动工,2009年9月落成。在一年的建设时间里,当地百姓自发参与搬运石材,许多老人带着子孙来到工地,讲述着父辈口中"穿灰布衣的兵"跳崖的故事。一位参与建设的石匠说:"凿碑的时候总觉得手在抖,好像那些红军战士就站在身后看着。"这种朴素的情感,让纪念碑从诞生之初就超越了建筑的范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精神纽带。
二、历史的褶皱:困牛山战斗的前因后果
要理解这座纪念碑的重量,必须回溯到1934年那个风雨如晦的秋天。当时的中国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