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东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如桃花源的静谧与神奇、乌江画廊的壮丽与温婉,更承载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红军长征时期,酉阳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战场和根据地,留下了众多珍贵的革命遗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红军活动旧址及纪念碑馆,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红色的摇篮,胜利的起点
南腰界,位于酉阳县西南部,地处渝黔边区一省一市五县结合部,地势险要,层峦叠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6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原红二军团)转战来到这里,以此为大本营,开辟了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黔东特区,使之成为革命的摇篮。
红三军司令部就设在南腰界场镇的余家桶子,这是一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四合院建筑,座西向东,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8.85平方米。正堂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铺小青瓦,穿逗式梁架,面阔5间,进深8米,通高6.6米,檐高4.5米,素面台基高0.97米,阶梯式踏道5级。左右吊脚楼厢房分别面阔2间,进深一间,通高5米。前院照壁墙用火砖砌成,高2.8米,长25米。园内铺有青石板,右前方有贺龙同志亲手栽植的花红树一棵,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红军的故事。左侧有清代碑记2通,墙外写有红三军宣的“活捉冉瑞庭替为革命而牺牲的工农群众复仇!”的大幅石灰标语,后院用条石砌成高3.2米,长420米围墙 。
在南腰界,红三军以司令部为核心,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建立了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先后成立了17个区苏维埃、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组建了地方革命武装,创建了广袤的游击区。红军战士们深入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贫苦百姓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1934年10月,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转战到达川黔边区,与红三军共8000余人在南腰界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以南腰界为根据地,紧密团结,并肩战斗,转战川黔边区,减轻了中央红军遭敌重兵围追堵截的压力,有力策应和支援了红军的战略和长征 。红二、六军团由此走上胜利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