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产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的领导机关和组成人员,并讨论通过了《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农民工人保护条例》《关于工农武装问题的决议》《优待红军及家属条例》《关于苗族问题决议》等六项重要决议 ,这些决议为黔东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红军干部培训所,承担着培养革命骨干的重任。在这里,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红军干部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学习革命理论、军事战略以及群众工作方法等,为黔东特区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就像一颗颗火种,将革命的理念传播到黔东的各个角落。
中国工农红军沿河县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淇滩镇场上当门街,为晚清时期建造的砖木结构房,面积810平方米 。房屋坐东向西,正面三门相连,内为合并天井。正门上方用石灰书写的“中国工农红军沿河县第四区革命委员会”17个字,虽历经岁月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1934年10月13日,红三军红九师及黔东纵队、沿河独立一团、沿河独立二团、德江独立团、川黔边独立团等一万余人在此召开攻占沿河庆祝大会,同时宣布成立黔东独立师,由贺炳炎任师长,熊仲卿任政委,冉云任副师长 ,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黔东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如今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展陈共分8个单元,全面展示了红三军转战黔东、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红二与红六军团会师、撤离黔东挺进湘西、坚持斗争保卫苏区以及黔东苏区永放光芒等各个历史阶段。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的图片以及逼真的场景复原,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馆内陈列的红军使用过的枪支弹药,虽然锈迹斑斑,但却见证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那些简陋的生活用品,诉说着红军战士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还有当年的文件、书信,字里行间透露着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和对胜利的执着追求。
自建成以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经历了多次修缮和保护。1956年8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将旧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竖立保护标牌 。然而,在70年代,房屋逐渐遭到损坏,左厢房和朝门被拆。1980年2月,贵州省文化厅拨专款进行维修 ,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再次将旧址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10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为旧址题字 。2004年,省、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