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东北部,有一个被山水环绕的地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有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一段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革命历史。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与黔东特区革命烈士陵园,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梦想,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那段峥嵘岁月。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历史的回响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坐落于谯家镇长征村土地湾,这里群山环抱,绿水潺潺,宁静中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气息。该纪念馆由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红军干部培训所、中国工农红军沿河县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4个点共同构成,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 ,各个旧址之间相互呼应,共同诉说着红三军在黔东的奋斗历程。
1934年,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由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在艰苦的转战中来到黔东地区。他们与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并肩战斗,将沿河这片土地变成了红色革命的热土。同年7月21日至22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沿河县内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来自沿河、德江、印江等县的135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诞生,这也是贵州省历史上第一个省级红色政权。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是一座建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的木质结构平房。房屋后依青山,前临碧溪,周边环境优美。正房有7间,两侧是厢房,前方设有朝门,整体形似撮箕。屋顶覆盖着青瓦,屋脊用青瓦堆砌而成,正中垒着一个大大的“喜喜”字,两侧立塑飞鸽,颇具传统建筑韵味。正房前壁为木雕花窗,上面雕刻的花草禽兽图案栩栩如生,石阶则由细钻青石铺就,彰显着当年建筑的精致。正房上方挂着黑底金字的匾额“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是原红三军第九师政委廖汉生所题写,笔力苍劲,更添几分庄严。
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原是张家祠堂,坐西向东,为砖木结构,高9米,宽18米,面积约400平方米 。四周环绕着封火墙,大门由3块雕花青石砌成,台阶同样铺着细钻青石。正殿由16根大柱支撑殿顶,柱基石磉礅上雕刻着龙、凤、狮、麒麟等吉祥图案,工艺精湛。正殿前有小院,两侧是一楼一底的厢房,由转角回廊相互沟通,厢房各房间均安装有格花窗,古色古香。在这里,代表们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