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座的设计同样独具深意:正面镶嵌的"序言"碑刻详细记载了会师的经过,386个汉字字字千钧;两侧的浮雕分别展现了红军战士行军和群众欢迎的场景,其中一位抱着孩子的土家族妇女形象,原型正是当年为红军送粮的木黄镇村民田大嫂。碑体侧面的镰刀斧头图案,采用阴刻工艺,虽历经四十余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绝对领导。
沿着13级台阶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都对应着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在黔东开展革命斗争的一个月。讲解员会细致地讲述每一级台阶背后的故事:从会师后的首次协同作战,到建立黔东特区苏维埃政权,再到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这些故事串联起1934年10月至1935年11月间,红军在黔东大地留下的奋斗足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木黄会师纪念碑纳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文物部门对纪念碑进行了全面维护,在碑体周围增设了排水系统,在基座下铺设了防潮层,还安装了安防监控设备。但这些现代化的保护措施,丝毫没有影响纪念碑的历史厚重感,反而让这座精神地标得以更长久地矗立在将军山上。
每年清明节,木黄镇的中小学生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纪念碑前,他们穿着土家族盛装,用本民族语言朗诵革命诗歌,向纪念碑敬献自制的纸花。85岁的退休教师吴宗碧,自1980年起坚持每年在这里为孩子们讲述会师故事,她说:"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讲下去,让娃娃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水府宫里的历史长卷
从纪念碑沿山路下行约500米,便来到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这座纪念馆设在"水府宫"内,这座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古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二进高封火墙围护的对称封闭式格局,体现了清代中期黔东地区的建筑特色;887.2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中,579.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被充分利用,既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又满足了现代展馆的功能需求。
水府宫原本是祭祀水神的庙宇,1934年10月24日,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将军部设在此处。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王震、肖克等领导人就在这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紧急会议,确定了"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原则,为后来红二方面军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如今,走进纪念馆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复原的会议场景: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